隨著高考成績塵埃落定,志愿填報也將陸續展開。
許多年前,筆者填志愿的時候,信息還比較閉塞。且不說身邊找不到幾個“過來人”指點迷津,就連填志愿的工具——電腦也不具備,那種焦灼和不安至今難忘。如今,關于志愿填報,各類指南和付費服務不知凡幾,從商界名流,到教育專家,再到“網紅名師”,甚至是看似神通廣大的AI,都有一番說法。但許多人的填報焦慮似乎并未因此減輕,反倒還有些不知所措:該聽誰的呢?
俗話說,“七分考三分報”,填志愿是門“技術活”。如何參考往年錄取分數,合理設置梯度,并且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知己知彼,考驗的是信息整合、數據分析等能力。加之一些機構打出的口號足夠誘人,許多人便押寶“一對一指導”,希望得到“神助攻”“一分也不浪費”,有的因此還遭遇了騙局。
依我看,志愿是靜態的,社會是動態的,所謂的“最優解”并不存在。就好比那個經典的靈魂拷問——選專業要不要追“風口”?事實已經反復證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市場需求變化得太快,社會專業的冷熱不再涇渭分明。比如,隨著我國大基建和大型城市化建設基本完成,曾經被視為“香餑餑”的土木工程,如今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天坑專業”;而由于寵物經濟的興起,偏“小眾”的動物醫學正在迎來自己的春天。
可見,“每一分都用到刀刃上”其實是一種誤區。若是為了讀到“好專業”而忽視個人興趣,到頭來可能“兩頭都不著”。這不禁讓筆者想到電影《無問西東》里的經典對話。校長問吳嶺瀾,他的英文、國文都是滿分,為何選擇學習實科,后者回答:“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實科。”“我不管學什么,只要在學習,把自己交給書本,心里就是踏實的。”然而,這種“麻木的踏實”并不可取,它掩蓋了“內心的真實”。校長的一語點醒,也值得我們深思。
成長的路,終究要自己來走。他人包括父母在內的意見只能作為參考,更不能直接“包辦”。退一步說,信息差永遠都會存在,誰又能夠看清未來,不必過分焦慮。一方面,任何單一的維度,都決定不了人的一生,別太擔心“一步選錯,滿盤皆輸”;另一方面,在這個知識更新加速的時代,讀大學的意義早已不局限于某個專業,思維的鍛煉、眼界的拓寬、自我認知的深化,這些支撐一個人“由術入道”的技能,無論將來從事哪項職業,都是可遷移的。
這么一想,填志愿這件事,是不是就沒那么糾結了?
填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