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旺蒼東城中學一份處分決定書引發輿論關注:一名高中生在體育課上玩手機,被學校給予“留校察看半年”的處分,并將處分材料記入學籍檔案,半年后表現良好可以申請撤銷處分。
留校察看可以說是僅次于開除的嚴重處分,還要記入學籍檔案,對孩子的未來求學都會有影響。體育課玩手機當然是違反紀律的行為,但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已經上升到如此惡劣的程度?在處罰決定書上,學校將之定義為“紀律觀念淡薄,理想信念缺失”的性質,這是不是有上綱上線之嫌?
對于媒體采訪,學校的態度拖延且回避。當地教育部門則解釋說,學校處分是根據《中小學教育管理條例》以及學校自己的違紀學生處罰條例作出的,很明顯也有一種敷衍的味道。
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學生上課不遵守紀律是很常見的。比如上課看課外書或和同學說話,或課堂上睡覺、走神,玩手機和這些情形相比沒有本質區別,屬于在可控范圍內的輕度違紀。多數學校的處理方式是批評教育,暫時沒收手機,嚴重一點的事后通知家長,怎么也不至于到“理想信念缺失”的地步,“留校察看+記入檔案”也明顯違背了懲戒的比例原則。尤其是當一項處分決定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籍檔案、升學機會時,下決定就必須慎重。
有網友猜測,會不會是學生屢教不改,或者還做出了別的不良舉止對抗老師管理,畢竟十幾歲的高中生正處于叛逆期,脾氣倔起來也頗讓人頭疼。但這只是猜測,處罰決定書上只有“體育課玩手機”這一句簡單描述,處罰也只是針對“體育課玩手機”做出的,并且決定書上的行文有“警示”其他學生的意味。這不免讓人擔心,學校是不是想以“殺一儆百”的方式應對手機管理難題?究竟事實如何,處分是否過度,程序是否合規,還需要教育部門給出更細致的解釋。
不可否認,在當今校園管理中,學生沉迷手機、課堂注意力分散的問題日益突出。尤其在高中階段,手機成為學生課余時間的主要“依賴品”,成為令學校十分頭痛的管理難點。湖南某學校曾讓學生輪流上臺,拿起自己的手機用力砸向地板;河南某學校曾讓學生排著隊把手機扔進水桶銷毀;河南周口一位老師因為沒收了學生的手機而被學生刺入頸動脈不幸身亡……這些極端案例都指向了同一個“疑難雜癥”: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當他們想不出更有效的應對措施時,懲罰也就成了最后的手段。
事實上,手機是支付工具、社交工具、娛樂工具、生活學習工具的總和。同時,大量App都是以“讓人停不下來”為目標設計算法,青少年并不成熟的大腦更難以抵抗其誘惑。曾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只要智能手機在場,哪怕它在視線之外,也會嚴重分散大腦的注意力,這一現象被稱為“腦力流失”。從這個角度說,讓孩子放下手機不能單純地看成思想品德或是校園紀律問題,更是對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的系統性考驗。
當孩子們管不住自己時,教育工作者應該進一步思考的是,是否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專注力,以對抗這個正在被“碎片化”的信息世界?能做些什么豐富校園生活,讓孩子們享受線下的學習、社交與娛樂,以減少對虛擬空間的依賴?還可以專門以此為課題,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和討論,建立合理的手機使用規則,引導學生思考使用邊界,提升學生的自控能力。越是簡單粗暴地懲罰、禁止,往往越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引發更深的對抗。
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千萬不要忘了,懲戒的目的不是把某個不聽話的學生變成反面教材,而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成長,是教育始終不能忘的初心。
高中生體育課玩手機被留校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