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找我!”高考分數線出爐之后,多個AI大模型紛紛喊話,表示可以幫助考生和家長填報志愿。用AI填志愿,真的靠譜嗎?
坊間有一種說法,“三分考,七分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高考成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志愿填報一定程度決定了考生未來的職業發展。但由于高校信息過于龐雜,志愿填報時間較短,絕大部分考生和家長都沒有相關儲備,總是擔心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夠全面,決策不夠準確,因而催生了巨大的志愿填報指導需求。過去,市面上有收費高昂的“高考志愿規劃師”,今年則流行AI填志愿,有的號稱“包錄取”,吸引考生和家長躍躍欲試。
毫無疑問,志愿填報是有關“信息不對稱”的博弈。就算張雪峰來了,也不可能巨細無遺地掌握所有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專業熱度、就業率等信息。也正因此,凸顯了AI填志愿的特別之處——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整理上具有強大優勢,一些平臺通過算法瞬間能完成數萬條數據的交叉分析,還可以依據用戶需求篩選和定制。相比以前只能手動查詢,翻看分數手冊資料,這是巨大的提升。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把志愿填報放心交給AI。
原因有很多。首先,AI數據可能來自網頁爬蟲、機構數據庫、第三方平臺等,源頭的多樣性和處理環節的不確定性,難以完全保證數據準確性,考生要多留一個心眼,對重要數據進行核查。其次,大模型有所謂“AI幻覺”,會根據用戶提問產生迎合的傾向,“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比如夸大特定專業的就業前景等,必須防患未然。還有,一些平臺基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有意識地推薦特定高校或專業,也可能暗中給考生挖了坑。
最重要的,志愿填報是一個很主觀的選擇。每年此時,總能看到“選城市還是選學校”“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的討論,恰恰說明了志愿填報很難量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傾向。在筆者看來,這恰恰是開啟個人成長和自我發現的良好契機,需要自主規劃未來道路。而AI在挖掘興趣、個性等所謂的價值層面上,難免力有不逮,陷入“唯分數論”或“唯熱門論”的決策誤區。
因此,合理地利用AI等工具,同時遵從內心的召喚,才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
AI,志愿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