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閱讀的力量——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溫暖。
6月26日,一則
“工地大哥參加北京圖書大廈讀書會”的
視頻在網絡走紅
相關話題登上熱搜
據媒體報道
這位熱愛讀書的工地大哥是
來自河南濮陽、年近六十歲的劉詩利
劉詩利回憶當日贈書細節
6月27日,劉詩利向記者回憶起當天贈書的細節。6月25日下午三四點,劉詩利來到北京圖書大廈閱讀,一直待到晚上9點閉店。準備離開時,他發現一樓許多人在排隊等待簽字,查看現場海報后得知,這里正在舉辦陳行甲的新書簽售會。
“我之前在手機上了解過陳行甲,就想去看看他本人長什么樣。”劉詩利回憶道。當時他并未排隊,就在一旁觀望,現場一名工作人員見狀對他說,如果喜歡看書,可以贈送一本。“當時我既感激又激動,說找時間再來看看,因為其他人都是花錢買書,我不好意思白拿。”
最終,陳行甲為他簽名贈書,并附上贈言:“謝謝大哥,我們一起過熱愛的一生”。
陳行甲為劉詩利贈書(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陳行甲:你是我的書寫生涯得到的最高褒獎
視頻的拍攝者,是這本新書的責編、人民日報出版社第八編輯中心主任張煒煜。他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分享會開始之前,自己就注意到這位大哥并給他安排了座位。
張煒煜表示,在圖書簽售環節,聽志愿者說對方一直在最后站著,想買書又有些舍不得,又想靠前見陳行甲,就主動跟對方聊起來,“因為他說自己在工地上打工,一下子就讓我想起了我姐夫也是常年在工地上,又都是河南人,所以我心頭特別溫暖。”隨后,張煒煜把這位大哥帶到陳行甲面前,就有了接下來的簽名贈書等溫暖畫面。
陳行甲為劉詩利贈書(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6月26日凌晨,在首都國際機場候機、準備飛日內瓦去參加聯合國活動的陳行甲看到視頻后心緒難平,感慨道:“這位老哥,你是我的書寫生涯得到的最高褒獎。我想起那句話,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是無窮無盡的……”他還后悔沒留下對方的電話號碼,請大家幫忙轉發視頻,“讓這位老哥看到,讓我為他多少做一點事情。”
據悉,陳行甲在最后一頁留下電話號碼。簽名的同時,他對劉詩利再三叮囑:“大哥,記得聯系我”。
6月27日,劉詩利向記者表示,自己已經聯系過在國外忙碌的陳行甲老師,對方約著回來跟他見面聊,一起吃頓飯。
每天5點就去等活
閑暇時,喜歡去書店看書
劉詩利向央廣網記者透露,打工之余,他總會將時間用于讀書。他表示:“看書能增長見識、學到本領,不僅對掙錢有幫助,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益處。”
陳行甲為劉詩利贈書(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劉詩利介紹,自己在北京馬駒橋勞務市場附近打零工,每天清晨5點就去等活。他從事的大多是打混凝土、砌墻、打地面等體力活,日收入兩三百元。因在北京未租房,他平時住在收費二三十元的小旅店,每月收入扣除吃飯等開銷后,能結余3000元左右。
閑暇時,他喜歡去書店看書,由于大書店藏書豐富、選擇多樣,他常去規模較大的書店。
劉詩利:未來打算繼續在北京打工
劉詩利告訴央廣網記者,自己的大兒子已經分家,目前家里有小兒子一家四口和妻子。妻子在家負責照料孩子、操持家務,小兒子夫妻倆也有收入。家中十來畝地已出租,每年能獲得一萬多元租金,加上自己在北京打零工的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生活。
6月26日,家人打來電話告知關于他的視頻在網上火了,起初他十分擔憂:“我還納悶照片怎么傳出去了,覺得自己形象不好,怕家里人看到會覺得丟人。結果他們說挺好,后來我自己也看了視頻,看著看著還覺得挺有意思。”
他告訴記者,當時沒買書,一方面原因是手頭不寬裕、想省點錢,另一方面,干活的時候帶著書不方便。因此,他在書店通常只看書不買書。他透露,自己平時會看看農機、汽車駕駛、電焊電工方面的書,覺得讀書很有用,對自己干活做事也有幫助。此外,他尤其喜歡看古詩詞,李白、李商隱等詩人的作品他都很喜歡。
談及未來計劃,劉詩利表示,他打算繼續在北京打工,既努力多掙些錢,也盡可能多學本領、增長見識。
家人講述:
他的言傳身教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兒媳楊金花講述,劉詩利曾是村里受人尊敬的民辦教師。“聽我婆婆韓玉竹說,他教書很多年。”楊金花回憶道,“數學、語文都教,小學一到五年級都帶過。”
在五年制小學教育的年代,劉詩利是村里幾代孩子的啟蒙者。楊金花表示,如今村中那些比他小十幾歲的村民,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這段教師經歷在劉詩利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即使后來因生活所迫到工地打工,他依然保持著對書本的摯愛和對知識的尊重。
每到一地打工,他會尋找當地的圖書館。楊金花證實:“他不管到哪個省,哪個縣,只要有圖書館的地方他都會去。”
在家人眼中,劉詩利對書籍的熱愛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他就是遇到什么書就看什么書。”楊金花告訴記者,“他只要看到書籍,就會不由自主地翻開看看。”
即使在工地勞累一天后,閱讀仍是劉詩利最重要的休閑方式。當被問及讀書是否影響休息時,楊金花肯定地回答:“應該不會,他可能就是對那些文字特別感興趣。”
雖然與兒子們分家居住,但作為爺爺的劉詩利始終關注孫輩的教育。
“有時候見了面,也是讓孩子好好讀書,多看課外書之類的。”楊金花說道。爺爺的言傳身教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有時劉詩利會拾起孫輩的課本閱讀。“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孩子那些書籍,他也會翻開看看。”楊金花描述道。
劉詩利的故事
如微光,在平凡生活中閃耀
衣著樸素、滿臉皺紋,劉詩利被贈書的溫暖瞬間呈現在鏡頭里,在網絡上引發強烈共鳴。
在忙碌的打工生活之余,劉詩利始終堅持閱讀。對劉詩利而言,閱讀不僅是連接廣闊精神世界的橋梁,更是實現自我成長的動力。當不少人抱怨“太忙沒時間讀書”時,劉詩利跨越半座城市,只為與書相遇,這一行動本身,便是對精神富足最生動的詮釋。
劉詩利的故事,像一道微光,在平凡生活中閃耀。愿這份堅持能鼓舞更多為生活奔波的人,無論身處何地,面臨何種境遇,都能在書頁翻動間尋得心靈的慰藉,汲取前行的勇氣。這就是閱讀的力量——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溫暖。
網友:“肅然起敬”
“努力又認真的勞動者最耀眼”
視頻在網絡上引發強烈共鳴,“感動”是許多網友評論的關鍵詞。
一位網友寫道,“不知為何看到這位大叔與陳行甲先生,我會淚流滿面。”另一位河南網友則感慨:“正直、淳樸、善良、靦腆——這是刻在許多河南人骨子里的模樣。”
有網友表示,對大哥肅然起敬!
劉詩利,陳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