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收麥稈。
黃海芬攝
村民在展示從自家庭院中采收的櫻桃。
黃海芬攝
桃花源景區一景。
本報記者??徐馭堯攝
游客在帶著孩子游玩。
本報記者??徐馭堯攝
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全體村民回信指出:“希望你們在黨的興邊富民好政策引領下,切實維護好民族團結,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為建設繁榮穩固的祖國邊疆貢獻力量。”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曾到嘎拉村看望慰問村民群眾。嘎拉村因山野桃花而聞名。近年來,嘎拉村在發展鄉村旅游、壯大集體經濟、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近日,嘎拉村全體村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發展變化情況,表達感恩奮進、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決心。本報記者采訪了4名在嘎拉村奮斗過的干部群眾,聽他們講述“桃花村”里的故事。
——編 者
村民達瓦堅參:
“政策好,致富的勁頭更足”
“4年前,總書記來到了我的家,這激勵著我不斷奮進。”嘎拉村村民達瓦堅參說,“感謝黨的興邊富民好政策,讓我們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政策好,致富的勁頭更足,我們要把握機遇,努力提高收入!”
達瓦堅參是一名司機,運輸收入占了他收入的大頭。2003年,他花了6萬元買了第一輛翻斗車。一開始,他在市區的一家砂場運送砂石,短途一趟掙10元,遠的才20元。就這樣聚沙成塔,靠著這一點一滴的收入,達瓦堅參還清了車貸。隨著林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增多,達瓦堅參的運輸生意也越來越好,翻斗車從小換到大,后來又購入鏟車等車輛。每年運輸的收入,從早期的一兩萬元,增長到現在的十幾萬元。
因拉貨常走市區,達瓦堅參對城市發展的感觸很深。“城市建設面積越來越大,市容市貌越來越好,咱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看著林芝城區煥然一新,想著很多建設項目都有我的參與,很開心。”達瓦堅參笑著說。
這幾天,達瓦堅參正忙著在田地里割草。“這幾天正好沒有別的活兒,好好把家里的農活兒打理一下。”他說,如今的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去年起,村里集資修建的采摘種植園陸續掛果——70多畝地里,種了櫻桃、梨、桃、蘋果等6000多株樹苗。
采摘種植園項目的實施,得益于嘎拉村離城區較近的地理優勢。3年前,經村黨支部大會研究,嘎拉村決定發展休閑旅游業,隨后,村里開始興建采摘種植園。作為黨員,達瓦堅參帶頭參與了果樹種植和果園管理的工作。“現在日子越來越好,人們對休閑娛樂的要求更高,我們的采摘種植園也因此更有市場。”他說。
家底厚了、生活富了,嘎拉村的下一代也有了更多機會追逐自己的夢想。
達瓦堅參的兒子普布次仁從小熱愛體育運動,2023年,他進入西藏體育運動技術學校讀書。“我們的學習和訓練條件很好,運動設施非常完善,我也有很多專業的訓練機會。”普布次仁說,“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我要珍惜現在的學習和訓練環境,盡我所能實現這個夢想。”
黨支部書記邊巴:
“環境是財富,桃花是名片”
以前,嘎拉村黨支部書記邊巴不曾想到,村里的野桃樹能開出“金花”來。
如今,嘎拉村是當地有名的“桃花村”,每到春天,桃樹簇簇綻放,如云霞墜地,美不勝收。一個個攤位點綴在道路兩側,有的賣文旅產品,有的做本地小吃,還有各種游覽打卡點。
邊巴說:“以前,村民在景區做餐飲、搞開發,都是‘單打獨斗’,不僅經營不規范,更對環境造成破壞。現在,全部項目都由村集體經營,物資統一采購,還有專人負責衛生環保。”每年1月到3月,邊巴就帶領村民忙活起來,除草、修剪樹枝、清理垃圾……“大家就像打掃自己家里一樣,都想著給桃樹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邊巴說。
今年4月桃花節期間,嘎拉村接待游客11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360萬元。“賞花的門票、群眾開攤位、村里辦民宿……這些有力地支撐了村民增收,大家對這些桃樹都寶貝得不得了。”邊巴感慨。
30多年前,情況卻并非如此。有人到嘎拉村郊游,或翻越圍欄,或踐踏莊稼,讓村民氣惱不已:“這些樹沒啥用,還惹麻煩,不如砍了了事!”邊巴和幾名村干部態度堅決:“這樹林是老天爺給我們的資源,要珍惜。”大家討論決定:“在桃林間留出一塊空地,搞旅游!”
1995年,嘎拉村開辟了一塊賞花的空地,按照每名游客5元錢收取觀光門票,當年門票收入就有兩三千元。第二年,拓寬了空地,加蓋了廁所等設施;第三年,搭建了舞臺,組織了歌舞表演……形式一次次豐富,收入一年年增加,每年春天組織游客看桃花,成為全村一項共同的工作。
近年來,嘎拉村在做好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持續提升服務水平,打造了觀光天橋、人行步道等設施,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串點成線、連線成面,進一步豐富旅行體驗。
“環境是財富,桃花是名片。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這一觀念已經深深刻在每個村民的心里。”邊巴說。
民宿經營者次央:
“美麗庭院成了一道獨特風景”
“24小時有熱水,WiFi密碼您記好。”每當客人入住,民宿經營者次央都會主動提醒。在廚房里,臺面上擺放著各種廚房用具,電飯煲、電動打酥油茶機、電水壺以及煤氣灶,次央熟練地操作起電動打酥油茶機。“幾分鐘就能做出新鮮的酥油茶,很受客人歡迎。”她說。
2021年3月,次央將家里的10個房間改造成嘎拉村第一家民宿。“這些年,村里持續投入,新修了天橋、步道,還改造了游客服務中心和停車場。”次央說,以前村容村貌差,基礎設施也不完善,路上一下雨,到處都是泥。“當時,家里經常停水停電,生活很不方便。”這樣的環境不僅給村民生活造成不便,也讓外地游客望而卻步。
轉變發生在2020年。巴宜區文旅局開展精品民宿打造項目,次央家的民宿成功入選。“經過改造,現在民宿的條件更好了,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次央說。配置獨立衛生間、通網絡、24小時供應冷熱水……走進次央家的民宿,各項設施一應俱全。“院子里種了許多果樹,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美麗庭院成了一道獨特風景。”次央笑著說。
和次央一樣,許多村民借力村里基礎設施的完善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近年來,嘎拉村著重打造庭院經濟,做好“旅游+”文章,引導村民利用好藏式小院里的角角落落,全村33戶,家家種果樹,民宿生意讓13戶村民嘗到“甜頭”。
好的旅游環境要靠大家的共同守護。桃花節期間,次央和其他村民每周都會義務打掃旅游廁所和停車場。“有時人流大,每天都要打掃兩三次。”她說,“好生態引來了游客,要有配套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才能對得起嘎拉村的知名度。”
近年來,嘎拉村大力發展觀光、采摘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400萬元。“只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更加美好的未來就在前頭。”次央說。
紅色研學展覽館講解員黃海芬:
“將火熱的青春奉獻給雪域高原”
“嘎拉村的藏語意為‘白色巖石下的村莊’。以前,嘎拉村坐落于半山坡,交通不便,飲水困難。依靠黨的好政策,嘎拉村由半山腰搬到了公路邊,現在的嘎拉村毗鄰318國道,距市區僅有12公里。嘎拉村的變遷,正是在黨的領導下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嘎拉村“團結頌”紅色研學展覽館內,黃海芬一邊指著地形沙盤,一邊向參觀者解說。
黃海芬曾是一名嘎拉村的駐村干部,如今她既是巴宜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也是紅色研學展覽館的一名義務講解員。
2021年4月,廣東姑娘黃海芬來到嘎拉村,承擔起駐村任務。來到嘎拉村,黃海芬接手的一項工作便是打造村里的展覽館。“建設展覽館,必須要了解村莊的歷史。”黃海芬說,為了尋訪嘎拉村舊址,她在崎嶇的山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
尋訪過程中,黃海芬結識了退休藏族干部白楊。老人雙目失明,身體不好,黃海芬主動與她結對子,多次走訪慰問,幫她協調對接治療事宜。
這份真心,也讓村里的干部群眾把黃海芬視為家人。每當村里的應季瓜果熟了,黃海芬總能第一時間“嘗鮮”;每當遇到村里的難事,村干部尼瑪多吉習慣找黃海芬請教。“她有文化,有見識,真心實意為村民,聽她的沒錯!”尼瑪多吉說。
駐村期間,黃海芬了解到:桃花節的發展離不開一名來自廣東的援藏干部——孫世宏。他曾多次帶隊調研,提出“整合資源、村景合一、整村推進”的發展思路。在當地干部群眾和援藏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嘎拉村鋪上了硬化路,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車場,桃花節的旅游產業不斷升級。
黃海芬決心以孫世宏為榜樣,積極投入村莊建設,推動規范農家樂管理,打造“桃花文創”。駐村干部和村民們集思廣益,推出了桃花胸針、桃花書簽等一系列文創產品。如今,這些文創產品成了許多游客進村打卡的“伴手禮”。
“雖然我已離開嘎拉村,但我一直關注著它的發展。”黃海芬說,“未來,我將繼續努力,將火熱的青春奉獻給雪域高原,為建設繁榮穩固的祖國邊疆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