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韋東奕再次在網絡上爆火。同樣是數學界,這兩天,世界頂級數學家張益唐也得到了輿論的大量關注。
6月27日,世界頂級數學家張益唐全職加盟中山大學的消息在學術圈傳播,隨后,張益唐簡歷上“1992-08~1999-07,賽百味,打零工”的描述讓這位數學家以一種傳奇的色彩闖入公共視野,有網友表示,“人生路上果然沒有坦途,數學大咖也免不了打零工”。
回顧張益唐的學術生涯,可謂蹇滯多年。他1992年畢業于普渡大學,歷經7年拿到博士學位,卻沒有得到導師的推薦信,只能打零工維持生計。1999年,他在朋友的幫助下來到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擔任臨時講師。14年后的2013年,他于58歲時在孿生素數猜想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了多項國際大獎。張益唐曾用杜甫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來形容自己,說的正是其蟄伏半生的經歷。
由此,韋東奕和張益唐,都被網友稱為“掃地僧”,也都被冠以一種武俠式的想象。在互聯網上,韋東奕是“一簞食,一瓢飲”的天才,他提著饅頭和礦泉水的形象被解讀為一種擯棄物欲的境界,張益唐的早期零工經歷和中年獲得的重大成就,則展現了一種“一朝亮劍”的傳奇。這樣的故事契合了大眾對于“數學天才”的敘事期待,因而在互聯網上引發了普遍的關注,以至于韋東奕遭到了“貼臉拍攝”“圍堵跟拍”的困擾。
數學公式很難理解,但生活經歷卻可以提供另一種敘事模式。這是網絡時代的認知偏好,流量也樂于為這樣的故事添一把火。于是,關于數學、關于基礎科研的專業問題便簡化為一個個故事中的“標簽”,沉在了流量之下。
其實,網絡圍觀也可以更有意義,我們可以在聽故事之外,將目光投向背后的科學議題。比如,做基礎研究需要坐“冷板凳”已經是一種共識,那我們可以為這種“十年磨一劍”提供哪些更有力的支撐?如何才能更好地鼓勵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院所青年工作者沉下心來從事原創性、周期長的基礎研究?再如,菲爾茲獎得主、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曾經多次提到,我們的數學研究還存在“原創性不足”“基礎研究不牢”的問題,這些難題又該如何破解?
與“天才”和“傳奇”的戲劇張力相比,這些關于科研生態的嚴肅思考或許是平淡的,但如果我們可以將當下的流量熱潮轉化為持續性的制度關注,這樣的圍觀,就從消遣變成了推動進步的積極力量。
近幾年,陸陸續續有學者在網絡上成為流量的焦點,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人們加工和演繹的模板。然而,科學的進步不只需要“天才”的推動,它更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培育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土壤,讓每一個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都能充分成長。
張益唐,韋東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