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報銷、租房合同、就業求職、人際關系等生活常識是大學生獨立生活后必須面對的課題。大學生平時從哪里獲取這類生活常識,是否需要學校開設一門常識課?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63所高校的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1389份,結果顯示89.27%受訪者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生活類常識課程,81.19%受訪者表示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自己愿意選修。
或許有人認為,高校作為學術殿堂,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生活常識這類“瑣事”不該占用寶貴的教育資源。但要看到,大學教育是為了全方位培育人才,既需要向人才灌輸專業知識,更要為人才夯實獨立生活的地基。不妨設想,如果畢業生因不懂勞動法權益而陷入勞務糾紛,因缺乏急救常識而錯失黃金救援時間,以及在社會生活方面經常把事情搞砸,他們又將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其實,學習成績優異的同時生活常識缺乏,在大學生當中已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在租房合同上“踩坑”、求職時不了解五險一金的計算方式、不知道如何應對常見疾病……這次調查發現的一些真實案例無不說明,因為不懂生活常識,已有不少大學生付出了巨大代價。并且,當代大學生并非不愿學習生活技能,而是缺乏系統化的學習渠道。如果高校將生活教育簡化為零散的講座或碎片化的網絡搜索,那么,大學生們就只能被迫在試錯中積累經驗,如此就難免在人生道路上多走很多彎路。
高校“生活常識課”之所以受到追捧,正是因為這一課程填補了傳統教育的空白。比如報道中提到南京傳媒學院開設的《大學生生活指南》公選課,從租房補貼申請到個人所得稅退稅,從高鐵乘坐禮儀到醫保談判紀實,課程內容緊扣青年成長軌跡,讓大學生們大獲其益。這種教學設計跳出了“知識灌輸”的窠臼,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互動形式,讓法律常識、政務流程、健康管理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生存技能。
當然,高校開設“生活常識課”也需不斷改進和提升。比如,教學內容需保持動態更新,緊扣社會變遷節奏,將新興領域如數字安全、AI倫理、可持續消費等納入課程體系,避免知識滯后。此外,教學方法要突破傳統課堂形態,探索項目式學習、跨學科融合等創新路徑,通過模擬社區治理、設計個人財務規劃方案等任務,培養大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只有讓“生活常識課”的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多元開放,才能讓生活教育真正成為連接校園與社會的橋梁。
“生活常識課”也是人生必修課,因此不僅高校要開設,其他教育機構也應將此類課程納入教育體系。比如中小學階段可側重習慣養成與基礎認知,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則可更強化職場生存法則與社會規則的融入。唯有構建全鏈條的生活技能培養體系,才能促進學生素養的整體提升,真正達成教育“育人”的初衷與使命。
高校,生活常識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