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這兩件事很有可能在你的朋友圈出現過——“開放的六月”和“蘇超”。
這周日,四川美術學院“‘開放的六月’2025年畢業生作品展”就要落幕了。自4月24日開幕以來,展覽熱度持續攀升,校方將閉展日延長至6月22日,但每天3萬人的預約名額還是“秒空”,不少外地觀眾甚至打“飛的”來觀展,火得“在國內外展覽界都堪稱罕見”。
有人來西部看展覽,有人去東部看球賽。近期,被網友親切稱為“蘇超”的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同樣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保衛常字頭”等幽默表達迅速破圈,在社交平臺上形成數億次傳播。“蘇超”,成了這個夏天最火的賽事。
“開放的六月”和“蘇超”,雙雙晉升為現象級熱點。兩個IP雖然領域不同,但其出圈之道卻有一定的相似性。總結下來,就是“全民參與+流量裂變+品質創新”。“六月去川美”本就是很多重慶人的習慣,“蘇超”則先從江蘇內部點燃競爭的激情。自下而上的參與模式有效激發大眾熱情,為IP爆火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觀眾們自發在網上討論、“魔改”,進一步打破了傳播的圈層壁壘,帶來流量的指數級增長,讓區域品牌成功進入大眾視野。
不過,前兩者更多還是工具層面的手段,創新才是兩個IP火成現象級的核心。以“開放的六月”為例,這個品牌雖已走過20余年,但一直在隨著社會變遷推陳出新。正如川美校長焦興濤所言,今天,藝術的吸引力還包含那些讓人腦洞大開的觀念沖擊,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新創造。一代代年輕藝術家在最新的時代浪潮下汲取靈感,又以多元表達回應公共精神需求。正是這種持續的創新,讓“開放的六月”始終保持著鮮活生命力。
互聯網時代,熱度就是商機。這陣子,在川美美術館外,大排長龍是常態。密集的人流直接帶動周邊經濟增長,外地游客看完展后大概率還要在重慶繼續游玩。“蘇超”的吸金能力則更為驚人,賽事各級贊助商已從開幕時的6家增加到19家。其中,賽場失意的常州市場得意,賽事期間當地旅游訂單量周環比增長191%。這說明,成功的文體IP不僅能引發一時關注,更能通過產業聯動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動力。這樣會“賺錢”作業,誰不想抄?
好作業可以抄,但絕不能照抄。每個地區的文化基因、產業基礎和受眾群體都存在差異,簡單照搬一個模式很可能適得其反。比如,沒有川美數十年藝術沉淀,單純復刻畢業展的形式,極易淪為缺乏靈魂的堆砌;不具備江蘇“十三太保”的話題,強行舉辦類似賽事,很可能落得個無人問津。要想真正寫好自己的作業,還是要立足本土特色,挖掘獨有的文化資源和群眾需求,將現象級IP爆火的底層邏輯轉化為符合自身特點的實踐路徑。
別人的爆款固然值得羨慕,自己的故事更加潛力無窮。只要找準大眾需求、深挖在地特色,每個地方都有機會孕育出獨一無二的現象級IP。畢竟,真正能打動人心、能長盛不衰的,永遠是那些帶著本土溫度、充滿創新活力的品牌。
IP,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