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學生300元聚餐,飯店老板補貼”的暖心故事引發關注。
6月30日,飯店老板楊先生告訴媒體記者,之前,21名小學生在畢業考試結束前一天帶著湊齊的300元準備集體聚餐。當天,兩名男生先到店里,怯生生地問:“我們湊了300元,能在這里吃頓飯嗎?”楊先生和姐姐一眼看出孩子們的真誠,雖知費用遠遠不夠,卻未拒絕,并和姐姐決定“讓他們吃飽吃好”,主動補貼300元,按600元標準準備豐盛菜肴,還貼心調整菜品口味。
飯店老板的倒貼決定,不僅讓孩子們擁有了一次難忘的聚餐體驗,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據飯店老板說,這些孩子們也非常懂事,最后集體鞠躬致謝。“為人父母,只希望孩子們在外面擁有美好回憶”。
這兩年社交平臺上流傳著這么一句話,“被困于少時不可得之物”,少年的快樂總與物質的匱乏相伴隨:5塊錢的那把寶劍,當年買不起;11歲那年最流行的紅裙子,媽媽卻說不好看;班上最流行的那本漫畫書,我沒有看過;廣告里的高樂高,或者健達奇趣蛋到底是什么味道?……幾十年后回首看,太平凡的東西卻成為少年時的心結,乃至一生的遺憾。所以,很多人總是希望,童年時能夠得到世界的更多愛護,讓童年不再有那么多的遺憾。
21個孩子最終湊出了300塊錢,也許這就是他們經濟能力的極限,如果老板沒有滿足他們這個“夢想”,那么這頓畢業聚餐可能成為這些孩子的“少時不可得之物”。其實,這世界有很多缺憾,比如,這21個孩子在小學畢業星散之后,就可能今后永遠都湊不齊一桌了;哪怕真的能湊齊,能夠拿出3000塊、3萬塊錢,這也吃不出12歲那年的味道。“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所以,不僅是那21個孩子,甚至是看到這則新聞的很多網友,都在感謝老板幫孩子們完成了少年時的“夢”。人們總是希望得到世界的善待,特別是年幼時的自己能被世界善待。也許,老板楊先生愿意倒貼300元,也是在幫助那個年少時的自己。
“小學生300元聚餐,飯店老板補貼”,不算是什么大新聞,讓孩子們相信世界的善意,有助于他們塑造積極樂觀的世界觀。這種“陌生人的善意”讓他們明白:幫助與被幫助是社會關系的常態,未來他們既可能成為善意的接受者,也能成為善意的傳遞者。商業活動與善意并非對立,而是可以相互賦能。
愿我們彼此溫柔相待,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就是讓世界變成自己年少時希望變成的樣子。
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