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拍照嗎?”“現場選片,不滿意重拍”……走在景區,不少人應該都遇到過商拍“拉活兒”。他們有的舉著手寫廣告牌和客片,有的胳膊上掛著相機手上拿著折疊椅,面對來來往往的游客,硬往人跟前湊,有時甚至堵得人走不動道。
景區商拍泛濫,招致密集吐槽。事實上,今年年初不少地方已經整治過一批,或明令禁止商拍入園,或劃定拍攝專區緩解人流沖突,起到了一定的約束引導作用。然而,這邊商拍管理愈發嚴格,那邊卻是擺攤拉活兒打起了“游擊”。一些商家不再明目張膽吆喝生意,卻化身“社交悍匪”,隨機拉人拍攝。若管理人員靠近,他們就佯裝普通游客,等園區管理者走遠,他們又故技重施。如此反復,讓人無可奈何。
公共景區被某些商家當成了“私家攝影棚”,有的持續霸占好位置,有的甚至呵斥自拍的游客。更令人郁悶的是,如今“游擊式”商拍開始走出景區,有向幾乎所有“網紅地”蔓延之勢。但凡聽聞哪里能出片,就會有人蹲守,哪怕是博物館、美術館乃至書店都未能幸免。本想悠閑游園,卻被營銷攬客、追逐兜售打斷;只想安靜觀展看書,耳邊卻是嘈雜聲聲、燈光頻閃,休閑體驗大打折扣,公共秩序也大受影響。
公共空間的使用應當關照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從本質上看,那些不顧場合無序營銷圈占機位的“小攤式”商拍,是在慷大家之慨、牟自己之利。即便是假借“朋友之名”,說不上違反了某條某例,游離于規則的灰色地帶,顯然也大失公德。
當然也要看到,商拍的火熱一定程度折射著巨大需求。隨著文旅產業的持續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希望記錄下值得回憶的“人生時刻”。如何搭乘這一風口,讓所有游客都能美美與共,需要各地管理者下一番功夫。對于游客而言,與其在網紅點排大隊、流水線出大片,不如真正踏上一段旅程,靜靜地去感受落日霞光、體悟人生況味,“定制”一份獨屬于自己的美好。
商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