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220年—1263年)。
對不少中國人而言,俄羅斯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
絕大多數中國人能不假思索地說出幾位俄羅斯名人,比如列寧、門捷列夫、托爾斯泰。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俄羅斯人民耳熟能詳的人物,在中國卻鮮為人知,比如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以下簡稱亞歷山大)。
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發起活動,評選“最偉大的俄羅斯人”。歷經長達半年多的評選,亞歷山大名列榜首。在俄羅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僅有街道、修道院,還包括一艘核潛艇,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位于圣彼得堡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涅瓦王”
亞歷山大出生的1220年,俄羅斯大地正處于動蕩之中。在內部,封建王公內訌不斷、紛紛割據,鼎盛一時的基輔羅斯分化為羅斯諸國。在外部,東面的蒙古鐵騎覬覦東歐草原,對羅斯形成強大威懾;西面的十字軍攻入了拜占庭帝國,對羅斯虎視眈眈。
生于亂世本是不幸的,身為王公貴族子弟的亞歷山大卻因此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1236年,年僅16歲的他出任諾夫哥羅德公爵,開始獨立走上政治舞臺。
諾夫哥羅德位于羅斯西北部,是一個實力較強的公國。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周厚琴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當時北歐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貿易非常繁榮,出現了知名商路“從瓦良格到希臘之路”,諾夫哥羅德就在該商路的核心位置,從中獲利頗豐,引起了各方勢力的爭奪。1240年,亞歷山大迎來了外族的挑戰。
諾夫哥羅德水路運輸發達,境內有涅瓦河的支流,而涅瓦河直通波羅的海芬蘭灣。這一年7月,瑞典人指揮船隊駛入了涅瓦河,意圖奪取涅瓦河河口及周邊城市。此舉一旦成功,可謂一箭三雕:既能擴大瑞典領土,又能控制貿易樞紐,還能削弱羅斯的東正教信仰,擴大天主教影響力。
據記載,志在必得的瑞典軍首領給亞歷山大帶去口信:“如果你有勇氣,就來和我戰斗吧,因為我已經在這里,我要占領你的土地。”年輕的亞歷山大則迅速決定:“回擊!”
讓瑞典人始料未及的是,亞歷山大既沒有向時任弗拉基米爾大公的父親求援,也沒有動員公國上下征集兵力。深知兵貴神速的他帶著精銳部隊立即啟程,其他分隊則在行軍途中趕上并加入。
有關敵軍的情報被陸續送到亞歷山大手上:對方大約5000人,我方只有1400多人。面對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亞歷山大反復思量作戰策略,一個計劃在心中漸漸成形。
7月15日,在全體隱蔽行軍的命令下,亞歷山大的部隊悄然抵達瑞典軍駐地,戰斗立即打響。關于作戰情況,一種說法是,當天大霧彌漫,使得亞歷山大能夠充分利用主場作戰的優勢。他將部隊分成步兵和騎兵兩部,分頭攻擊岸邊活動和留守營地的敵軍。
毫無準備的瑞典軍連連敗退、傷亡慘重,3艘戰船被擊沉,200多名軍官被俘虜。據《諾夫哥羅德第一編年史》記載,亞歷山大本人與敵軍首領展開了馬背上的決斗。他揮舞著鋒利的長矛在對方臉上“留下了印記”,最終大獲全勝,也一戰成名。
周厚琴對《環球人物》記者說,輝煌的戰績使亞歷山大得到了“涅瓦王”(直譯為“涅瓦河的”)的美譽。后來,這一稱號逐漸演變成名字的一部分,所以他被人們稱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而他的原名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則較少被人提起了。
冰湖戰役
面對亞歷山大的凱旋,諾夫哥羅德的大貴族們卻另有算盤。他們擔心亞歷山大威望太高、大權集中,影響自身利益,便聯手把亞歷山大趕出了諾夫哥羅德。
然而,僅僅1年之后,他們又忙不迭地把亞歷山大請了回來——原因很簡單,條頓騎士團兵臨城下了。
周厚琴介紹,條頓騎士團是十字軍中的一個組織,其核心成員來自德意志,也被稱為德意志騎士團,主要在波羅的海一帶活動。1241年,條頓騎士團已攻陷諾夫哥羅德附近的普斯科夫等公國,并在普斯科夫及周邊一帶筑城置吏,不斷侵擾諾夫哥羅德。
臨危受命的亞歷山大不計前嫌,立即組織多方聯軍展開抵抗。他勢如破竹地收復了普斯科夫,又朝著波羅的海的方向繼續突進,直搗條頓騎士團的領地。
1242年春天,雙方主力在楚德湖相遇。楚德湖畔十分寒冷,湖面上是厚厚的冰層。在考察地形后,駐扎在楚德湖東岸的亞歷山大決定把冰面作為戰場,阻止敵人上岸。戰斗于4月5日清晨打響,關于亞歷山大的一本傳記里做了細致描寫:“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敵對雙方扭打在一起。戰斗極為慘烈,遍地都是廝殺的聲音,刀光劍影……”
條頓騎士團裝備精良、人高馬大,他們擺出楔形攻擊陣勢,很快突破聯軍防線的中部。聯軍步兵前仆后繼,頑強抵抗。與此同時,亞歷山大命令部署在側翼的部隊用弓箭攻擊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只得回撤。
雙方步兵主力隨即展開貼身白刃戰。幾個小時后,緊咬牙關的亞歷山大終于等來了決定性時刻——條頓騎士團孤軍深入,全員來到冰面之上。亞歷山大立即命令守候在兩側的軍隊合圍,將腹背受敵的條頓騎士團一網打盡。
這就是俄羅斯歷史上有名的楚德湖戰役,又稱冰湖戰役。戰斗結束后,亞歷山大釋放了大多數被俘騎士,并命令他們帶話給騎士團的首領:“誰若帶著劍來我們這里,必將死于劍下……”
亞歷山大的名字因此“傳遍了(羅斯的)所有土地”。有學者認為,楚德湖戰役遏止了德意志騎士的東侵,保障了羅斯西部邊境的長期安全,進而對俄羅斯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此后近700年間,德意志人再也未能越過楚德湖。
一面旗幟
楚德湖戰役后,亞歷山大又輾轉多地征戰。不過,在面對強鄰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時,他相當務實地選擇了合作策略。1252年,他接受金帳汗國的冊封,成為弗拉基米爾和全羅斯大公,11年后去世。這期間,他也并未完全斷絕與西方的關系,對發展貿易保持著積極的態度。
在動蕩中度過了一生的亞歷山大或許沒想到,他的事跡會被后人反復傳頌,并在數個危急時刻成為俄羅斯人的精神火把。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學者常艷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大約在13世紀中后期,《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問世。這本書沒有明確的作者,但全面塑造了亞歷山大英勇、智慧、虔誠的“圣徒君王”形象,其中不乏文學加工和神圣化渲染,影響頗為深遠。1547年,東正教會追封亞歷山大為圣徒,進一步奠定了他的宗教地位。
到了18世紀,彼得大帝在北方戰爭中擊敗瑞典,占領了涅瓦河河口。在新城圣彼得堡拔地而起的同時,彼得大帝下令修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并將亞歷山大的遺骸移到這里。“彼得大帝重視亞歷山大,既是出于精神的傳承,也潛在證明了他向西擴張的合法性。畢竟400多年前,亞歷山大就是在涅瓦河畔擊敗了瑞典。”周厚琴說。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進入20世紀,瘋狂的法西斯德國讓蘇聯人想到了亞歷山大和他的另一場經典戰役。1938年,蒙太奇理論奠基人之一、電影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受命拍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氣勢恢宏地重塑了亞歷山大擊退德意志侵略者的故事。片尾打出標語“誰膽敢侵犯俄羅斯,管教他片甲不留”,指向性已經非常明顯。次年,在電影配樂的基礎上,作曲家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創作了同名大型聲樂作品,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合唱作品之一。
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劇照,圖為尼古拉·切爾卡索夫飾演的亞歷山大。
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劇照,圖為戰斗場景。
1942年夏天,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的德軍士氣大漲,開始向蘇聯腹地斯大林格勒推進。危急關頭,斯大林嚴令“絕對不許后退一步”,并簽署法令恢復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前身是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在1725年頒授的圣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帝國勛章)。同年11月,一位步兵旅營長獲得了首枚勛章——在坦克的支援下,他指揮部隊兵分三路,擊退了德軍一個團的進攻。
蘇聯時期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
在周厚琴看來,亞歷山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正是沿著這些關鍵的歷史節點得到了逐步強化。“尤其是在俄羅斯面臨外部壓力時,亞歷山大往往被當作一面旗幟。”她提到,近年來,各國歷史學界對亞歷山大所處的年代進行了更多發掘和解讀,有的觀點就認為,羅斯與西方國家在波羅的海沿岸有著長期斗爭,涅瓦河戰役和楚德湖戰役并沒有在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不管怎樣,亞歷山大在俄羅斯人心中的地位都是無與倫比的。
從“涅瓦王”“軍事家”到“偉大的愛國者”“民族英雄”,亞歷山大生前身后名望的變化,折射出俄羅斯一路走來的重重挑戰。而亞歷山大在斗爭漩渦中的審時度勢,在復雜關系中的力求獨立自主,對今天的俄羅斯來說,依然尤為重要。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