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切韋廖夫在新疆庫車出席第四屆“絲路友好使者”盛典。
安德烈·切韋廖夫
1959年出生于莫斯科,畢業于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1984年進入蘇聯外交部工作,1997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你能想象嗎?1000多年前,高僧玄奘憑借非凡毅力,穿越浩瀚無際的大漠西行取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安德烈·切韋廖夫望著新疆獨庫公路兩旁的蒼茫戈壁,向《環球人物》記者發出感慨。
2025年5月,切韋廖夫受邀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調研。11年前,在他的積極推動下,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位于新疆的高昌故城、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烽燧等多處名勝古跡,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切韋廖夫自豪地說,能夠參與喚醒古絲綢之路神秘壯麗的歷史,是他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最值得驕傲的經歷之一。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除了這段“絲路情緣”,切韋廖夫家族還與中國留存著一段跨越世紀的動人故事。而這,要從兩枚獎章講起。
四代情緣
年過六旬的切韋廖夫,依然記得兒時的一件往事。
“我的爺爺弗拉基米爾·切韋廖夫是俄羅斯衛國戰爭時期的老兵,參加過柏林戰役,獲得了許多勛章。小時候,我經常坐在爺爺腿上,聽他講述每一枚勛章背后的故事。有一次,在爺爺的書房里,我偶然發現了一個做工精美的木盒。打開盒蓋,紅絲絨上擺著一枚精致的獎章,上面鐫刻著中國和蘇聯兩國的國旗。我好奇地問爺爺:‘這是您新獲得的獎章嗎?’爺爺回答我時的驕傲神態,現在依然時常浮現在我眼前。他說:‘這是你出生那一年,中國的周恩來總理親自頒發給我的。’”切韋廖夫沉浸在久遠的回憶中。
“中蘇友誼紀念章”。
切韋廖夫的爺爺在戰場上經歷過九死一生。勝利歸來后,他重回大學讀書,成為一名醫學化學家。1959年,他告別家人,帶領醫學技術團隊來華,協助中國發展醫藥事業。“那時交通不發達,從莫斯科飛到北京,中間還要落地加油,至少需要3天時間。如果坐火車,時間就更長了。”
來到中國后,切韋廖夫的爺爺全身心地幫助中國培養醫學科技人才。回國后,他經常想起在中國的生活,常給切韋廖夫講中國廣袤富饒的土地、熱情友善的民眾、求知若渴的青年。
“爺爺在華期間,有幸兩次見到周恩來總理。”切韋廖夫自豪地回憶,“第一次是在中國歡迎蘇聯代表團的國宴上,第二次是在周總理親自為他頒發‘中蘇友誼紀念章’的頒獎儀式上。也正是因為爺爺經常給我講起蘇中友誼的故事,讓我從小立志成為一名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官。”
斗轉星移。2024年,因為在推動中外交流上做出的杰出貢獻,切韋廖夫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完成了一次跨越世紀的友誼傳承。“說來也巧,我的大女兒也是在上海實習期間,與我的女婿邂逅相戀的。可以說切韋廖夫家族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已經傳到第四代了。”切韋廖夫笑著說道。
2024年9月30日,切韋廖夫(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
當外交官,要有“內力”
在新疆調研期間,切韋廖夫的一個工作細節引起了《環球人物》記者的注意:一天調研結束,他回到酒店已是晚上,正打算休息時,突然得知自己要準備一個重要采訪。切韋廖夫笑著告訴記者:“看來今晚我得熬個夜了。不過作為外交官,我們必須隨機應變,這是工作需要。”
切韋廖夫是一名在外交領域工作40余年的“老兵”,深以外交官的身份為豪。在爺爺的鼓勵下,青年時代的切韋廖夫以優異成績考入了著名的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這所始建于1944年的高等學府,多年來一直是培養世界級外交官的搖籃。
切韋廖夫對母校感情很深:“蘇聯大學的教育很講究循序漸進,老師們會嚴格地監督我們打好學術基礎,之后再根據個人的愛好與才能,引導我們進入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我有許多來自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同學,其中一些在畢業后成為各自國家的領導人。哈薩克斯坦現任總統托卡耶夫就是從我們學校畢業的。”
畢業后,切韋廖夫前往蘇聯駐剛果(布)大使館任外交官:“那是一個規模相對小的使館,工作條件艱苦。一開始,我常和幾個同期的外交官一同在使館附近的果林里乘涼聊天。后來我們發現,果樹上的蛇經常‘從天而降’,其中不少還是有劇毒的小蛇。久而久之,就沒人敢去樹下待著了。”
在非洲的經歷,為切韋廖夫未來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說:“當時像我這樣的年輕外交官,如果被派到歐洲、亞洲一些規模相對大的使館,可能連續幾個月都得在使館里坐辦公室,沒機會出席外交活動。但在剛果(布)使館,由于人手不足,我們每個人都要身兼數職,這也讓我有機會參與外交工作的各個環節,很好地鍛煉了我的工作能力。”
與此同時,這段在非洲的工作經歷,也讓切韋廖夫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與需求有了更深的了解,為他日后在聯合國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之后幾年里,切韋廖夫被派駐多國使館工作。1997年,他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并先后在多個重要部門任職。
在切韋廖夫看來,要想做好外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內力”:“就像中國講究陰陽平衡,一個稱職的外交官要做到寵辱不驚,不讓外界干擾自己的理性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迅速找到解決方案。”
中國青年越來越“放得開”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期間,切韋廖夫長期負責中亞事務。
當地時間2024年9月30日,切韋廖夫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
采訪中,他多次提到,古絲綢之路是一條世界文明融合發展的和平之路。古絲綢之路上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回憶,能夠為今天的國際合作提供新的啟迪。在這種使命感的驅動下,切韋廖夫圍繞古絲綢之路議題,積極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學術和文化交流,不斷為絲綢之路申遺工程添磚加瓦。2014年,中、哈、吉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切韋廖夫眼中,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完美詮釋了古絲綢之路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全球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將整個世界連接了起來。我見證了許多內陸國家,通過‘一帶一路’的物流網絡,將本地產品銷往世界。可以說,每一個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都在這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上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
除了推動國際合作,切韋廖夫還經常來華授課,向中國青年學子傳授他在國際組織工作的經驗。他感慨道:“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青年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放得開’。面對外界挑戰時,他們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我也希望,我的經驗能夠幫助新一代中國人向世界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立場。”
“如今,整個世界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我們亟須新的國際治理方案。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已經證明,中國智慧能夠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切韋廖夫說。
安德烈·切韋廖夫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