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鄉音牽故土,楚商匯動能,楚商始終是家鄉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深耕產業、牽線搭橋,用行動反哺家鄉。即日起,《荊門日報》開設“楚商回鄉 共建支點”專欄,聚焦楚商在荊投資興業典型,書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荊門答卷。
7月5日,在荊門(深圳)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暨厚道荊門文旅推介活動上,廣東省湖北荊門商會會長、廣州創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浩作為荊門籍企業家代表,現身說法,站臺邀請。他說:“荊門的營商環境和優厚的招商引資政策,極大地吸引了我及大灣區的企業家,激勵更多人回到家鄉,投身家鄉建設,為荊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從最初布局原材料基地,到如今形成全產業鏈格局,吳浩帶領企業在荊門深耕的12年里,用實干將根須深深扎進了家鄉的土壤。
從沙洋走出去的行業先鋒
1972年,吳浩出生在沙洋縣拾回橋鎮的一個普通家庭。1996年,從華南理工大學機電專業碩士畢業,進入一家大型國企上市公司,從基層科研人員一步步成長為技術骨干,后來進入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為最年輕的董事,年薪過百萬。
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長期受制于人,但不能一直受制于人。2003年,吳浩毅然辭職,在廣州創辦創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打造中國人自己的電子元器件王國。
創業之路布滿荊棘。首款產品下線后,國內尚無檢測設備,他輾轉四趟、歷時九個月才從國外購得儀器,最終證明產品達到國際水準。而國際供應鏈的突然收緊又給了他沉重一擊,微波納米材料斷供,生產線被迫停擺。“那一刻我就明白,必須從源頭掌握主動權。”吳浩當即決定,從原材料到成品,全產業鏈自主可控。
此后的20年,創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一頭扎進技術研發。為打通原材料到元器件的產業鏈,僅材料研發就耗時3年;為聚焦核心競爭力,從“十大產品”精簡到四大拳頭品類;如今,公司已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利證書掛滿了榮譽室的墻面。
把最關鍵的一環留在荊門
2013年,當吳浩提出要在荊門投資建設原材料生產基地時,公司決策層不乏反對聲音。“當時很多人覺得,廣州的產業鏈更成熟,何必回內地?”但吳浩有自己的考量:“荊門是化工名城,原材料供應、產業工人都有優勢,更重要的是,這里是我的家鄉。”他力排眾議,在東寶化工循環產業園成立湖北天瓷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專注于電子陶瓷原材料生產。這個決定在幾年后被證明極具前瞻性——當國際芯片市場波動引發供應鏈危機時,荊門基地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成為創天電子抵御風險的“壓艙石”。
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湖北天瓷電子第一時間向東寶區紅十字會捐款10萬元,他個人向荊門楚商聯合會捐款2萬元,還組織廣東省湖北荊門商會會員籌集十幾萬元抗疫物資馳援家鄉; 同年5月,“為荊拼單”助力農企復工復產愛心公益活動中,他帶動會員購買30多萬元“荊品名門”農產品;沙洋縣老山小學的校舍改造、毛李中學的宿舍修繕,都有他和商會的身影。
2025年3月,吳浩再次踏上返鄉路。這次,他帶來的是總投資10億元的2萬噸納米高純光電專用材料項目。“荊門的鋰電產業鏈已經形成規模,但上游高端原材料還有缺口。我們的項目正好能補上這一環。”該項目將生產納米高純氧化物、氟化物,廣泛應用于新能源電池、電子元器件等領域,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5億元,能為家鄉新增6000萬元稅收。
楚商回鄉,家鄉回答。在他看來,這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一場雙向奔赴。他說,荊門優質的營商環境、完善的化工集群,與創天電子的技術優勢高度契合,“我們要在這里打造高端材料國產化的標桿,助力家鄉成為新材料產業高地。”
讓更多能人聽見家鄉的召喚
作為廣東省湖北荊門商會會長,吳浩的名片上,“會長”二字被他看得很重。“商會就是服務老鄉的平臺。在廣東,要讓荊門籍企業家有個溫暖的家;在荊門,要讓家鄉感受到我們的力量。”
這些年,他帶領商會積極參與“楚商回鄉”行動,組織企業家返鄉考察,促成多個項目落地。在7月5日的深圳招商推介活動上,他不止一次向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家們講述荊門的變化,從原材料到成品,從研發到生產,荊門的產業鏈越來越完善,政策紅利也越來越多,荊門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優厚的招商政策給了他極大的投資信心。
如今,創天電子的產業鏈布局已清晰可見,廣州總部負責電子元器件集成,珠海基地專注研發,荊門基地則牢牢掌控著最核心的原材料環節。“這條鏈上,荊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下一步,吳浩計劃將更多研發環節引入家鄉。“我們這代楚商,走得再遠,根都在家鄉。”他希望讓更多像他一樣的游子,都能在家鄉的產業鏈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起把家鄉建設得更好,這才是楚商應有的擔當。”
從沙洋拾回橋鎮的少年,到電子元器件行業的先鋒,再到反哺家鄉的帶頭人,吳浩的人生軌跡,始終與荊門的發展同頻共振。這份赤子情懷,藏在車間的機器轟鳴里,寫在項目簽約的文件上,刻在產業鏈扎根家鄉的每一個環節中。
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