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上海夏季音樂節匯聚世界經典反戰旋律,策劃了一場特別音樂會。
7月13日晚,在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余隆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回聲節日合唱團,用音樂向那個不屈的年代致敬。
“上海是一座有血性、有情懷、英雄輩出的城市。”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說,“我們以一場音樂會來謳歌英雄,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共赴和平美好未來。”
在“向和平”的動人旋律中,2025上海夏季音樂節收官,這也是上海夏季音樂節首次在戶外舞臺閉幕。
作曲家鄒野匯編了世界經典反戰旋律,上半區是“世界戰區”,下半區是“中國戰區”。
肖斯塔科維奇把《第七交響曲》獻給故鄉列寧格勒、獻給未來的勝利,也鼓舞了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戰斗士氣。音樂會選取第一樂章選段,作為開篇。
《歌唱第聶伯河》《向那偉大的年代致敬》也是蘇聯歌曲,歌頌在二戰中浴血奮戰的士兵與人民,致敬所有為和平付出的人,廣泛流傳于戰時與戰后的東歐。
現場還響起了《拯救大兵瑞恩》《橋》《桂河大橋》《音樂之聲》等歐美電影中的經典旋律,如《啊,朋友再見》《雪絨花》,生動再現了發生在戰火年代的各國故事。“我們在選材上注重兩方面的平衡,歷史感和熟悉度。”鄒野介紹。
中國戰區的歌曲,直到今天還廣外傳唱。《長城謠》《畢業歌》《救國軍歌》《中國一定強》《義勇軍進行曲》都是中國音樂家愛國熱情的真實寫照,且都誕生于上海這片熱土。
音樂會尾聲,千余名觀眾起立,齊聲高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原是上海出品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誕生于抗戰初期,成為激勵全民奮起抗敵的號角,后來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41年納粹德國圍困列寧格勒期間,肖斯塔科維奇在7月底開始了他《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的創作。
作品在列寧格勒首演時,唯一留守列寧格勒的交響樂團已停止了所有演出,樂手們或上了前線,或在地下室困守,或者在醫院治病。指揮埃里阿斯貝格接到上演這部作品的命令后,緊急召回在前線、地下室和醫院的樂手,并在蘇軍艦隊和軍樂隊里抽調樂手,在戰火中重新組建了樂團。
1942年8月9日,廣播電臺現場直播了這場空前絕后的音樂會,無數列寧格勒市民在廢墟上聽到了這首激動人心的音樂作品。從蘇聯到英國、美國,當時不同國家的交響樂團在演奏時,都是通過廣播的形式現場直播。
那時,廣播是音樂最重要的“流通”渠道,在向世界人民傳播這部交響樂上起到了關鍵作用,也傳遞著戰爭必勝的信念。
為了紀念這一人類和平史及音樂史上的傳奇豐碑,上海交響樂團策劃,特邀包括北京廣播電視臺音樂廣播、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長三角之聲、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廣東廣播電視臺音樂之聲、四川廣播電視臺岷江音樂廣播、武漢廣播電視臺音樂廣播在內的五地六家調頻立體聲廣播現場直播本場音樂會。
值得一提的是,廣播直播所在的五地都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地圖上的“要塞”,發生了“七七事變”、“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重慶大轟炸”及“香港大營救”等重要事件,這些地方或是先輩浴血的戰場,或是英勇事跡的錨點,承載著抗戰時期的崢嶸記憶與關鍵轉折。與此同時,音樂會也通過20余個平臺向全國進行視頻直播。
其中,“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其后期一場著名的阻擊戰,使“淞滬會戰”的悲壯與堅韌得到升華。音樂會當天,“全城交響”在淞滬抗戰紀念館和四行倉庫奏響,在上海抗戰的紅色地標,為這段值得銘記的歷史獻上特別的紀念。
上海夏季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