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下午三點,寧波市鎮海區的體感溫度達到了38攝氏度。但對于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壓力容器檢驗二所副所長劉海云及其團隊來說,一天里最嚴峻、最艱巨的考驗,恰恰從此時才真正拉開帷幕。
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公司特檢現場,熱浪回蕩在鋼鐵和水泥之間,劉海云正目光緊鎖著眼前那座沉默的加熱爐。在烈日無情炙烤下,爐壁表面溫度已逼近80攝氏度,幾乎能瞬間灼痛裸露的皮膚。特檢員楊敬鵬在一旁系緊防護繩索,背上厚重的工具包,每一個扣件都檢查得仔細到近乎苛刻。沒有太多寒暄,他俯下身,緩緩鉆入那幽深的爐體內部——外面的工業風機勉強將爐內溫度壓到30攝氏度左右,但那種封閉的空間里,空氣沉滯得令人窒息。

7月15日,特檢人員在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公司的高空平臺上作業。新華社記者 彭嵩涵 攝
加熱爐檢驗,是一場在高溫和狹窄空間里展開的精密“手術”。兩天內,他們必須完成爐管腐蝕減薄分析、材質劣化檢測、焊縫的無損檢測。每一次測量、每一個判定,都是為這座龐大裝置的安全命脈“把脈開方”,容不得分毫含糊。
劉海云身后,是一支由240余名專業人員組成的“特檢軍團”。這并非一支只靠學歷支撐的隊伍。雖然他們大多是博士、碩士、高級工程師,但要真正獨當一面,往往要在爐膛、塔罐、管線等極端工況中淬煉七八年,才算“出師”。據劉海云介紹,全國特種設備檢驗師資格證的通過率只有2.3%左右,冰冷的數字是行業門檻的真實寫照——也是一種無聲的職業自律。
他們的工作沒有晝夜的分界線。白天,他們鉆入滾燙的爐膛,攀上高聳的反應塔,或在有害介質的“包圍”中搜尋那幾近隱形的缺陷;到了夜晚,他們把白天收集的海量數據分析、對比,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缺陷判定和返修指令,成為后續安全管理的依據。
應急響應也是家常便飯——有一次,一名同事在距地面20米的球罐頂上突發身體不適,他們第一時間啟動跨海島醫療救援。救治好同事后,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回到崗位。他們長期駐守生產一線,也意味著要和家人兩地分居、錯過孩子成長、無法照料年邁的父母,這些是寫不進報告里的“成本”。
技術挑戰從不肯手下留情。檢測設備要能應對零下192攝氏度至1000攝氏度的極端溫差,還要耐受硫、氫等腐蝕性介質的侵蝕。即便是最先進的檢測手段,缺陷檢出率上限也只有83%左右。他們必須用多種技術互相“打擂臺”驗證,在一次次與企業安全負責人關于缺陷評級的討論和協商里,既要守住安全底線,又要兼顧生產效益的實際需求,這是一場理性又堅韌的博弈。
在距地面15米的高空平臺上,金屬表面被太陽炙烤得滾燙,熱浪扭曲了視線。檢驗員背著沉重的磁粉探傷工具一步步往上攀爬,安全繩在熾熱的金屬桁架上摩擦出“咯吱”聲。
“例行檢驗其實是特種設備的安全強化訓練。”劉海云的語氣里沒有夸張,只有冷靜和篤定。在這場龐大的石化檢修工程中,這支特檢隊伍對加氫反應器等關鍵設備的檢驗,不僅是為了眼前的安全,更是為整個石化系統積累下一整套貫穿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密碼”。
盡管作業條件嚴苛,但這支隊伍并非孤軍奮戰。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管理體系,為每一位一線職工構筑起堅實的安全保護屏障。每次現場作業前,人員均須配備安全帽、連體衣、防穿刺勞保鞋、手套、防塵N95口罩、護目鏡、高空防墜安全帶等勞動防護用品,并按規定周期進行更換。
當楊敬鵬從爐膛里鉆出來時,防護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緊貼在后背。那一個個精確記錄下來的焊縫數據、腐蝕深度、材質參數,最終都會匯總進同樣“熾熱”的檢驗報告里。之江大地上,每一位特種設備檢驗人員揮灑著汗水,于無聲處嚴謹細致地開展每一次檢驗任務,每一筆背后都是汗水的刻度,也是守護安全不可見的溫度——在工業血脈奔涌的深處,正是這些刻度在無聲抵御著風險洪流。
責任編輯:邱小宸特檢人員,高空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