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年,導演饒曉志再次攜“無名之輩”的故事走上大銀幕。這一次,他將鏡頭從自己的家鄉“搖”向了異國他鄉。在電影《無名之輩:否極泰來》里,荒誕不經的故事外殼與現實主義的精神內核編織得更為緊密,觀眾要解碼故事的路徑也更為隱秘,不變的卻是對普通人命運的觀照。
“我對‘無名之輩’有一種本能的關注。”在北京昌平區的曉劇場,饒曉志娓娓道來。這部電影是他多年創作積蓄的結果,“不吐不快”。
2018年電影《無名之輩》上映至今,饒曉志、任素汐、章宇、潘斌龍等原班創作人馬經常聚在一起談論續作。饒曉志說,“世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無數普通人在逆境中的選擇”,是他們決定在“無名之輩”主題下續寫故事的初衷。《無名之輩:否極泰來》中,主角陳三金是一個跌入命運谷底的外貿“小老板”,在一場真人秀式的騙局中,他被推入荒唐又真實的困局。困境與偏見、掙扎與選擇,陳三金用自己的選擇來破解。饒曉志希望電影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視聽“爽”感,也有思考與回味。
“每個人都可以有第二次機會。網絡會放大對一個人的批評或者褒獎,而這會產生一個又一個誤會。人是復雜的,我們定義一個人、一件事不該只憑瞬間的表象。”饒曉志擔心的是,在不缺乏表達與觀點的網絡時代,獨立思考和個人判斷的缺席。“我們習慣從評論區、彈幕里找判斷依據,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外包給他人,需要傾聽,也必須消化。”一場面試里不去扶倒下的水瓶,被定義為冷漠;一段感情中一時的遲疑,被定義為不負責任……“別忘了,我們自己也是一個平臺,不該放棄這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我內心的尺度和對世界的獨特理解。”
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饒曉志有兩份履歷。作為戲劇導演,他的代表作有話劇《你好,打劫!》《你好,瘋子!》等,獲得第九屆中國話劇金獅獎最佳導演獎。作為電影導演,他的代表作有《無名之輩》系列電影、《人潮洶涌》《萬里歸途》等,其中《萬里歸途》獲得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一邊是戲劇舞臺,一邊是光影世界,他努力拓寬題材邊界,也積累了更多與現實交鋒的經驗。電影《萬里歸途》以真實事件為背景,展現我國外交人員在撤僑中的使命與擔當。典型的主旋律敘事,卻沒有片面化、簡單化、口號化,而是“寫”出人物內心的真實與復雜。他感謝戲劇舞臺的滋養,“有時候劇本改不下去,就隨手從書架上取一本契訶夫的作品,從那里面找找靈感。”他鐘愛現實主義,但不拘泥于現實表達,愿意用荒誕的形式包裝現實的命題,用黑色幽默反襯苦澀背后的那些堅守。
他的鏡頭始終關注著那些沒有名字的小人物。“因為我也是‘無名之輩’。”饒曉志回憶,自己在縣城長大,從一個不被看好、懷揣戲劇夢想的青年,成為一個導演,就是一個無數次“寫、再寫、改寫”自己人生劇本的過程。“我的父母不從事這個行業,對他們來說,做這一行沒有安全感。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長夜將盡》獲得評委會大獎,我在這部作品中第一次飾演男主角,某種程度上,我也打破了我的劇本。”
在《無名之輩:否極泰來》之后,《無名之輩:意義非凡》將在年底與觀眾見面。“無名之輩”的故事從浙江義烏出發,輾轉泰國、意大利,一步步把小人物的命運放進更宏大的敘事中。義烏這個世界小商品之都,也成為地球村的隱喻,每一盞燈泡、每一個訂單,都可能帶來人物的命運流轉。“打破自己的人生劇本,成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寫照。”饒曉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