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學游迎來旺季,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旅游產品到底怎么樣?記者調查發現,一派火熱背后仍有很多槽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游的賣點就在“邊游邊學”。但從記者調查看,有的研學游是“游而不學”,1小時逛4層樓、掃兩眼就合影,具體學了什么“一問三不知”;有的是貨不對板,以“學霸伴游”之名攬客,所謂“學霸”其實身份不明還全程“零講解”;還有的管理松散,對孩子追跑打鬧不管不顧,不僅有安全風險,也影響其他人的游覽體驗……不乏家長吐槽,研學游一不小心就成了“研學憂”。
家長們之所以愿意為研學游買單,就是希望孩子能在“行走的課堂”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那些費時費力,卻又淺嘗輒止、內容空虛的“到此一游”,既對不起滿滿的期待,也損害著研學市場的口碑。
數據顯示,預計2028年我國研學游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眾多機構紛紛入局。而其中一些項目之所以“重營銷、缺營養”,主要原因還是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監管機制。為此,北京市文旅局于今年年初更新研學游規范3.0版本,劍指“只旅不學”等突出問題。今年5月,國家層面《研學旅游服務要求》正式實施,從強化主體責任,到保障教育質量,再到規范合同簽訂……規范每個關鍵節點,也相當于為市場提供了實操指南。相信隨著各地監管加碼,倒逼行業凈化,將推動研學游回歸“教育+”的本質。
巨大的市場需求就擺在眼前,做好研學游這門生意,還是得靠特色和品質說話。無論是探訪文化遺址,還是參與科創項目,抑或體驗農耕生活,都是從小切口入手,帶著孩子沉浸式體驗和學習。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說到底,研學游作為課堂的延伸,研是基礎,學是目的,游是載體,最終得以實打實的內容吸引人。
放眼未來,研學游市場將加速走向成熟、回歸理性。當然,研學游也不是假期的“唯一解”。對于家長而言,與其花大價錢用一場研學填補假期空白,不如和孩子好好溝通,他們心中的理想假期到底是什么樣的。家長的用心陪伴也是一種收獲,把“消失的暑假”還給孩子,又何嘗不是最好的教育?
研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