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博物館,正突破傳統邊界,從館舍天地奔向大千世界,彰顯個性魅力,從“千館一面”邁向“千館千面”,成為展示中華文明、教育服務大眾、推動國際交流、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和能量場。
博物館,絕非塵封往事的“倉庫”,實乃孕育新文明的“產床”。放眼全球,大英博物館以八百萬件館藏年納六百萬訪客,盧浮宮憑《蒙娜麗莎》訴說“人的覺醒”;再看我國,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數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增長,備案博物館超7000家。這組沉甸甸的數字,不僅映照出數量的激增,更深刻揭示了對博物館作為“文明母體”價值的時代再認知:它早已超越“古董陳列之所”,而嬗變為文化基因得以復制、民族血脈得以賡續的“文明產床”。
“千館千面”守護文明根脈,彰顯多元文化。中華大地,坐擁1億多件(套)燦若星河的可移動文物、70多萬處星羅棋布的不可移動文物遺珍。如此浩瀚深邃的文明圖譜,若強施單一標尺削足適履,無異于以工業模具澆鑄活態歷史,導致文化多樣性消減,使本應郁郁蔥蔥的精神家園變得貧瘠。
拒絕平庸,“千館千面”正綻放異彩:運城博物館以4D影像令“舜耕歷山”破壁而出;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借數字海圖再現“海上絲路”的壯闊;平遙日昇昌票號博物館則將晉商匯票凝入區塊鏈體驗艙……這些“特而精”的實踐,正是文化自信的深刻彰顯。中華文明自古便是一部“和而不同”的恢弘交響,誠如《國語》所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唯有多元共生,方能成為不竭的活力之源。
讓文物“說話”,關鍵在于引發共情,方能聽見歷史的回響。文物如何“說話”?其核心密鑰,深植于“人民共情”之中。唯有叩擊心扉、喚起共鳴,塵封的歲月方能化為生動的訴說。
基于此,各地博物館正書寫著創新實踐的華章:南通博物苑將張謇先生“父教育、母實業”的至理箴言,熔鑄于青少年研學活動,使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的精神血脈,在互動體驗中悄然浸潤新生代心田;金寨革命博物館則匠心獨運,以革命先輩飽蘸深情的“家書”為魂,打造沉浸式互動朗讀亭;粵劇藝術博物館讓被譽為“南國紅豆”的古老粵劇,在抖音直播間煥發時代新生,水袖翻飛、絲竹悠揚,傳統藝術在“云”端覓得知音無數。
這些創新實踐昭示了文物的生命力,在于與大眾的情感共振。當冰冷的展陳化作心靈的對話,當塵封的故事點燃精神的薪火,歷史便不再是遙遠的回響,而成為滋養當下、啟迪未來的不竭源泉。讓文物“說話”的本質,正是讓人民的心聲與歷史的脈搏同頻共振。當文物與人民實現“雙向奔赴”,文化便褪去“高冷”外衣,煥發蓬勃生機。
從文化自覺向文明互鑒升維,博物館日益成為跨文明對話的重要平臺。當前,中國博物館正以“走出去”與“請進來”雙軌并行,有力推動文明互鑒:國家博物館攜手意大利,聯辦“秦漢—羅馬文明展”,實現兩大帝國跨越千年的歷史對話;敦煌研究院攜尖端8K數字技術,使飛天壁畫于盧浮宮穹頂“翩然起舞”;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珍藏蘇繡《仕女蹴鞠圖》,促成蹴鞠與足球的跨時空“基因對話”。博物館巧妙轉化差異為共識,以深度對話促進理解,是實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理念的絕佳載體。
“博物館+”的生態新圖景正在徐徐鋪展。“博物館+科技”:故宮博物院“端門數字館”運用尖端AI技術,以高達0.1毫米的精度成功修復《清明上河圖》歷史缺憾,讓沉睡的瑰寶煥發新生機。“博物館+城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強力帶動周邊文創產業蓬勃發展。“博物館+鄉村”:浙江松陽創新構建“鄉村博物館群”,盤活閑置老屋資源,激活沉睡的鄉土文化基因,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博物館+”模式的精髓,在于其將無形的文化軟實力,高效轉化為堅實的發展硬支撐,這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更是驅動未來社會全方位發展的強勁引擎。
從殷墟甲骨承載的古老智慧,到敦煌經卷輝映的信仰光芒,博物館是守護華夏文明火種的神圣殿堂。它們穿越五千年歷史風煙,于今世依然熊熊燃燒,輝映未來。當觀眾步出展廳,文物并未沉寂,它們已在心田悄然播下思想的火種,點燃新的星火。
博物館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