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溫度近40攝氏度,舒席傳習所里,蘇成軍沉浸在舒席的編織中,經緯交織間,只有篾絲摩挲的聲音。這樣的場景,是蘇成軍日復一日的常態。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一輩子守護舒席(竹編)制作技藝,“擇一事終一生”的承諾他做到了。
竹席曾是盛夏家家戶戶納涼消暑必備床品,有著兩千多年制作歷史的舒席因篾紋細致、柔軟光滑,色澤鮮艷、折卷不斷成為市場搶手貨。上世紀80年代,舒城縣孔集鄉舒席制作的篾工巧匠比比皆是,蘇成軍在祖輩、父輩的影響下,與舒席制作有了不解之緣。后來竹席市場需求減退,但蘇成軍沒有放棄。
“30多年來,我不停嘗試舒席制作的各種技巧,不敢怠慢。舒席技藝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斷掉,應該傳承發展下去。”蘇成軍說,在舒席工藝編織基礎上,他嘗試摸索開發了“水墨舒席”“鏤空雕花”等工藝,賦予這項古老技藝新的生命力。
舒席的制作,從裁料、開竹、破條到刮篾、編織、收邊等,15道工序,蘇成軍不僅將傳統工序完整保留下來,還遍尋古籍、收集民間工法,琢磨出各種工藝手法,將睡席編成了各種文創產品。在蘇成軍的工作室里,擺滿茶席、屏風、裝飾畫、竹編壁畫,各式工藝竹編扇、竹編水瓶外殼、儲物筐、紙巾盒等400余款產品,琳瑯滿目。
“編織一張工藝舒席,手法熟練的人也要三四天埋頭編織才能完成。”蘇成軍說。他帶著鄉里的村民將舒席工藝發展壯大,以“非遺工坊+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戶可通過居家編織或收購竹料增收。在大女兒的幫助下,舒席的網店開了起來,訂單來自國內外,尤其在日本、東南亞深受歡迎。
“舒席,選材只用當年11月到次年2月的小葉水竹,除了本地產,還會從江西購買,一年大概需要100萬斤原材料。”蘇成軍一邊編織一邊介紹,在舒席竹編市場逐漸成熟的同時,他想著如何將這門手藝傳下去。他走進多所學校的課堂,講述舒席的歷史文化,傳授舒席竹編技藝。傳習所成了實踐基地,每到假期,前來研學實踐的大學生絡繹不絕。在文旅展演活動上,蘇成軍和舒席竹編產品屢屢成為“座上賓”。
2008年,舒席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蘇成軍制作的舒席作品多次榮獲大獎,被評為舒席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從舒席產業到美術工藝品加工產業,再到非遺文創產業,蘇成軍初心不改,始終堅守著一方文化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