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
您的位置: 國內
從敦煌壁畫看古人怎樣穿衣打扮
2025年07月25日10:18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武瓊芳
小號 中號 大號

我們研究敦煌石窟中這些精美的古代壁畫,探究它們背后所承載的古代服飾信息,不僅是為了了解古人怎樣穿衣打扮,而且,我們希望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以更現代、更多元的方式傳遞給更多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繼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敦煌故事。

——武瓊芳

在華夏文明中,服飾與禮儀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久前,敦煌研究院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武瓊芳在甘肅衛視《絲路大講堂》上,為我們介紹了敦煌石窟壁畫中古人服飾的演變歷程。

石窟

保留了古代服飾信息

對于中國服飾史的研究,一般都采用歷史文獻與考古出土文物相結合的方法。而中國古代的服飾大多是以棉、麻、絲、毛等天然材質制成,它們掩埋在土中極易腐爛,因此,除了新疆等地極端干燥的保存環境外,中原內地墓葬出土的古代早期服飾往往都非常殘破。這給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而敦煌石窟壁畫上的服飾圖像正好彌補了這個缺憾。

敦煌石窟以莫高窟為代表,其營建自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延續約1000年,石窟壁畫中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服飾圖像,以其人物的豐富性、歷史的延續性以及服飾文化的多元性,在中國的服飾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敦煌石窟中最多的壁畫內容是經變畫(即用畫像來解釋某部佛經的思想內容),雖然它們表達的是印度佛教的內容,但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這些故事的場景和其中的人物都逐漸變成了中國人的樣子。比如,在經變畫中可以看到中國帝王的形象,一些菩薩還穿上了那時候士大夫身著的交領大袖的長袍。顯然,這些畫像是工匠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服飾繪制的,再加入了一點點自己的想象。

在敦煌石窟的畫像中,最具可信度的當然是供養人的服飾。所謂供養人,是指因信仰佛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制作圣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的虔誠信徒。幾乎從早期的北朝一直到晚期的元代,都有供養人像在敦煌石窟中留存下來。所以說,供養人畫像是研究古代服飾最具可信度的材料,因為在古代,服飾是一個人身份、地位、階層的象征。另外,在藏經洞發現的絹畫和紙畫上,畫的下方也常常有加了題名的供養人畫像。

在敦煌石窟中,文字記載也非常重要。首先,在藏經洞中發現的敦煌文書被稱為“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其中有很多與服飾、染織、紡織相關的內容。其次,洞窟中供養人的榜題,很多都寫明了供養人的年代、身份、家庭情況、排行及姓氏等,極具研究價值。比如,第285窟供養人畫像旁的榜題框中就清晰地寫著“大代大魏大統四年、五年”,也就是說這個洞窟開鑿于西魏時期。而在“曹氏家族的女供養人”畫像中,我們發現有一位女供養人與眾不同,她戴著高高的發冠,頭上和脖子上有很多綠色的配飾。通過題記得知,原來這位曹家的女兒嫁給了當時于闐國的國王,成了于闐國王后。所以,她的服飾正是代表了她的非凡身份。像這樣的文字記載,是我們研究古代服飾不可或缺的參考信息。

在莫高窟南區和北區的考古發現中還出土了一些紡織服飾的殘存遺物。因為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所以這里出土的紡織品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十六國北朝時期

漢服與胡服并存

下面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給大家介紹敦煌石窟壁畫中古人服飾的演變歷程。

首先是十六國北朝時期。在這個階段,敦煌地區以漢民族為主,并且有多個少數民族雜居。所以,在服飾上呈現出三個特點:第一,不管是漢人還是胡人的官員,衣服都是以寬袍大袖的漢式服裝為主,符合禮儀制度。第二,老百姓的日常服裝以方便生活、實用為主,所以穿的多是胡服。第三,漢族禮儀服飾也受到少數民族胡服的影響。

比如,在北涼時期的石窟里,男性供養人穿著交領大袖的長袍,是上層漢族人士的打扮,而普通的供養人則穿著上短衣、下長褲的胡服。到了北魏時期,從壁畫中可以看出,北魏貴族喜歡身著交領大袖的漢式長袍,而他們的頭上則戴著鮮卑族風格的荷花帽。

史書記載,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提出要讓老百姓都穿漢族的服裝,不再穿胡服。但其實,從莫高窟的壁畫里發現,大多數時候人們還是穿著便于行動、實用性更強的胡服。在北朝,大多數老百姓日常穿著的是一種叫袴槢的衣服,袴是指連襠的長褲,槢是指窄袖、齊到膝蓋上部的短上衣。在北朝時期,從上至下的人都穿這樣的袴槢,皇帝和太子騎馬外出的時候會穿,官員在日常上朝的時候也會穿。在壁畫中還有大量打仗的場景,士兵也都穿著這樣的袴槢。

到了北周時期,我們看到各種身份的老百姓,比如農夫、獵人、馬夫,也都穿著上短衣、下長褲的袴槢。事實上,只有上層人士在禮儀場合才會選擇符合身份需要的寬衣博帶的漢服。

在北朝時期,貴族女子的服裝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第285窟的壁畫中有一組女供養人,從題記上分析,她們可能是鮮卑族男性的妻子,也可能是少數民族女性,但是她們都效仿中原漢族女性,穿著交領大袖的寬袍,加上曳地的長裙,非常飄逸靈動。第一眼看到這幅畫像,就讓我聯想起《洛神賦》里的洛水女神。這種魏晉貴族女性的禮服叫作袿衣。魏晉時期的衣冠承于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袿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所以走起路來衣袖隨風舞動,飄飄欲仙。

隋代

向奢華的盛唐過渡

隋代供養人的畫像中顯現出隋代服飾的一大特點,那就是風格多元融合,向奢華的盛唐過渡。

隋代的男供養人大多穿著袴槢,但他們的袴槢和北朝時期相比,上衣變得更長了。而且,根據史料記載,在隋代,文武百官都很喜歡穿袴槢。在壁畫中還可以看到,地位較高的供養人會在袴槢外面加一件大氅。慢慢地,袴槢逐漸演化成后來唐代的襕袍,穿著袴槢時都會在腰間系一根腰帶。

在第303窟壁畫中有一幅畫像,男供養人系著一根腰帶,但那根腰帶不是長條的,而是一個個白色的小圓點。后來我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在隋代,腰帶是用皮革制成的,上層人士還會在皮革上鑲一個個的小玉片,階層的高低正是通過玉片的多少來表示的。比如,只有天子可以穿十三環的蹀躞帶,在何家村遺址還曾經出土了一個九環金玉蹀躞帶。在當時,男人的鞋子主要分兩種:穿著交領大袖的長袍時,配的是高頭履;穿著窄袖上衣加長褲時,配的是黑色的小靴子。

隋代的女供養人比起北朝時期,人物形象更加清秀,而且裙子的裙腰提到了胸線以上。地位高的女供養人的上襦是很寬大的袖子,而地位低一點或年紀輕一點的女供養人的袖子則較窄。

隋代服飾的另一個特點是加了一件帔帛搭在肩上,而帔帛也從早期的從雙肩垂下變成了圍著胳膊肘繞一圈,然后向后揚起。這也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這種帔帛的質地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輕薄絲滑了。隋代女供養人的鞋子都是高頭履,只不過她們的鞋頭有云頭的,有尖頭的,這樣高高的鞋頭可以挑起拖到地上的裙擺,讓她們走路時不至于被裙子絆倒。

隋代是絲綢之路非常繁盛的時期,所以敦煌石窟的人物服飾上出現了一個具有文化交融意義的圖形——連珠紋。所謂連珠紋,就是由一串彼此相連的圓形或球形組成,呈一字形、圓弧形或S形排列的紋飾。連珠紋剛剛出現在莫高窟時,它還保持著其發源地——古波斯薩珊王朝的一些野獸、狩獵等紋樣,比如在莫高窟第420窟中菩薩的衣裙上就出現了精美的連珠飛馬紋和連珠狩獵紋。而經過中國能工巧匠的改造之后,逐漸把西域的紋樣與中國的紋樣進行了結合,變成了中國人自己的連珠紋圖案。

其中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叫何稠。史料記載,何稠在隋代和初唐時期都當過工部尚書,負責統籌全國工程、制造等事務。當時,波斯國王向隋代皇帝進獻了一件織金錦袍,皇上覺得非常精美,就命何稠進行仿制。結果,何稠帶領能工巧匠們制造出了比進貢的錦袍更精美的織物。

有意思的是,自西向東傳入中國的連珠紋,經中國工匠改造后,又傳回了西域。今天珍藏于英國V&A博物館的一塊古代敘利亞織錦上的圖案,就與莫高窟隋代男供養人衣服上的連珠紋圖案非常相像。

在絲綢之路沿線,我們都發現了不同織法、不同結構的連珠紋,說明當時東西方的交流非常頻繁。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一些紡織品上也有連珠紋的蹤影,證明敦煌確實是絲綢之路上多元文明交匯的樞紐。

唐代

綺麗華美的高級定制服裝

初唐、盛唐時候,隨著經濟不斷繁榮,在莫高窟的壁畫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精美的服飾。

莫高窟第220窟的東壁上,有一幅畫于貞觀十六年(642年)的帝王圖,它出現在一個維摩詰和文殊菩薩對法的場景中,這位帝王是前來聽法的。為什么要提這幅圖呢?因為它讓人聯想起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歷代帝王圖》。但是,閻立本大約是公元656年任工部尚書時畫成《歷代帝王圖》的,比第220窟這幅壁畫的成畫時間要晚得多。所以,這里一直有個疑問:是誰在莫高窟的墻上留下了與《歷代帝王圖》這么相像的帝王形象呢?通過仔細觀察我們發現,敦煌莫高窟的這幅帝王畫像,帝王所穿的冕服上的十二章紋畫得非常清晰和真實。要知道,十二章紋是十二種紋樣,代表皇帝的十二種美德。一定是見過十二章紋的紋樣或是親眼見過皇帝的畫師,才能畫出這么真切細致的畫像。

同時,在壁畫里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唐代官員的形象。他們頭戴著不同的官帽,身穿交領大袖的長袍。而唐朝的平民男子一般這樣打扮:頭上戴一個幞頭,身上穿一件圓領長袍,而圓領長袍的樣式根據身份地位的不同,顏色有所不同,長短也不同。到后來由于騎馬的需要,長袍兩邊開了叉,我們稱之為缺胯袍。普通人在袍下加襕,就叫襕袍。壁畫中不同的場合,人物穿著不同的服飾,這也告訴我們,服飾代表著不同的階層和地位。

唐代的女裝就更加豐富多彩了。莫高窟壁畫中出現的女性服飾,基本上都能和中原地區唐代墓葬出土的女性服飾一一對應。一般來說,唐代女性身著高腰襦裙,流行小袖短襦配曳地長裙。年輕的女性還會穿豎條紋拼起來的裥裙,非常漂亮。莫高窟第130窟的《都督夫人禮佛圖》,就表現了盛唐時期都督夫人王氏帶著她家女兒、侍女一起禮佛的場景。她們頭上戴著花飾,身上的服裝以及服飾的面料都非常華美。

唐代的衣服到底有多華美?敦煌藏經洞曾經出土了一塊唐代的繡花綾。我們知道,綾本來就是用絲線織成非常精美的暗花紋,在這塊綾上再用絲線繡了精美的花,這些花繡好后還用金線縫了勾邊。在古代,金線是用金子砸成金箔,然后纏在絲線上做成的。所以我們想象一下,用這樣的面料做成的衣服,絕對是古代的高級定制服裝。

在榆林窟第25窟的壁畫中,我們還發現了唐代的一種染織技術,也就是蠟染。在唐代,這種技術叫染纈,就是先用蠟在布上做防染,然后用不同的顏色去染花紋。史料記載,這項技術是在隋唐之際發明的,但此前一直沒有找到實物或圖像,直至我們看到榆林窟的這幅壁畫后,才知道原來唐代人所穿的蠟染衣服是這樣的。

宋元

民族融合,多元交流

從公元781年開始,敦煌進入了中唐時期。從中唐一直到元代,敦煌地區由不同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所以,壁畫中就展現了不同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這個時期服飾的最大特點就是民族融合,多元交流。比如,在莫高窟中唐時期的壁畫中就有吐蕃贊普的形象。所謂贊普,就是藏王的歷代稱號,在吐蕃諸王名字中多有這個字頭。這位吐蕃贊普的頭上戴著高高的紅色朝霞冠,穿著大翻領的長袍,長袖至踝。

曾經有一段時間敦煌地區被回鶻占領,因此莫高窟壁畫中也留下了回鶻男女貴族的形象。男性貴族頭戴高高的桃形冠,圓領窄袖長袍,腰間系著蹀躞帶。回鶻族的女供養人頭上也戴著一個桃形冠,冠中間畫著鳳凰,衣領是大翻領,中間繡著鳳凰的紋飾。我們可以看到,回鶻族的女性供養人都穿著窄袖,而在她身前身后的漢族女性供養人則都是寬袖,她的袍子不像漢族女性的襦裙那樣有寬大的裙擺,但也是非常長的。

在第98窟中還留下了于闐國國王李圣天的供養像。于闐國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因為他皈依中原王朝,皇帝賜他李姓,所以這個國王叫李圣天。他的服飾是效仿中原皇帝上朝所穿的冕服,頭上有冕旒,身上也有十二章紋,只是做了一些細微的修改。

壁畫中還出現了西夏供養人的形象,通過一旁的西夏文榜題,我們得知他們是西夏的武官以及女性家眷。這些西夏武官頭戴著民族特色的高冠,圓領窄袖長袍,足蹬黑色的小靴。西夏女性服飾與漢族女性最大的不同就是窄袖。一般來說,西北少數民族的服飾大多是窄袖,因為西北地區風沙大,冬天也很冷,寬袍大袖并不適合他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即使是在禮儀場合,她們也都穿著窄袖服裝,下面是一條長裙。

公元14世紀左右,敦煌地區一度被元朝統治,所以在莫高窟和榆林窟都留存下元代供養人的形象。我們看到,壁畫中元代國師身上搭著云肩,這是元代服飾的一大特點。元代女性頭上則戴著高高的罟罟冠。

除了這些不同時期的供養人畫像外,莫高窟壁畫中還出現了一些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人物形象。比如,第103窟壁畫中繪有各國王子的畫像。有的上身赤裸,下著短裙或短褲,赤著雙腳,一看就是來自熱帶地區的王子;有的頭戴皮帽,身穿翻領袍,可能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王子;還有的長得高鼻深目,異域風情濃郁。

縱觀整個敦煌石窟的壁畫,既有漢民族的服飾,也有少數民族的服飾,既有中國人的服飾,也有外國人的服飾,真正顯現出敦煌作為絲綢之路咽喉要地的文化多元性和豐富性。今天,我們研究敦煌石窟中這些精美的古代壁畫,探究它們背后所承載的古代服飾信息,不僅是為了了解古人怎樣穿衣打扮,而且,我們希望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以更現代、更多元的方式傳遞給更多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繼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敦煌故事。


責任編輯:蔡曉慧
關鍵詞:

敦煌壁畫,古人服飾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一级淫片a级中文字幕|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宅男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一区| 欧美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制服欧美自拍另类|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免费| 日本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4p高h肉辣古代| 亚洲人成网站看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15p| 日产精品1区至六区有限公司| 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高中生的放荡日记h| 中文综合在线观| 亚洲黑人嫩小videos| 国产精亚洲视频| 成年性午夜免费视频网站不卡| 真实子伦视频不卡| 中国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国产成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88|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色天使色婷婷丁香久久综合| www香蕉视频| 二代妖精免费看| 国产无av码在线观看| 小屁孩cao大人免费网站| 欧美www在线观看| 男和女一起怼怼怼30分钟| 国产你懂的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