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的海門暑氣正盛,但“愛心送進光榮門”活動現場的暖意,比烈日更動人——醫護為老兵量血壓,軍屬遞上清涼禮包,老兵們圍坐憶當年。這場溫暖的背后,是董為娟和團隊忙碌的身影。對她而言,這樣的場景是8年志愿生涯里最尋常的片段,卻也藏著最動人的初心。
2015年,一次陪女兒參加的志愿活動,讓她找到了“發光”的另一種方式。從普通志愿者到海門區益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從獨自參與到帶領團隊,她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融進了每一次溝通、每一場活動。活動前反復確認服務對象身體狀況,和志愿者逐字打磨流程,結束后細致收拾場地……8年里,她的腳步遍布海門街巷,服務過抗戰老兵、困境兒童、殘疾人、環衛工人等無數群體,累計服務達10000人次,負責公益創投項目26個。
有人說她“太拼”。疫情期間,她守在防控一線,只能給上網課的女兒點外賣。“女兒說外賣吃到怕,卻從沒抱怨過。”她眼里有歉疚,更有驕傲——她用行動教會孩子什么是責任。這份拼勁讓她收獲“南通市學雷鋒優秀志愿者”“江蘇省疫情防控優秀志愿者”等榮譽,但她總說:“榮譽是提醒,要把事做得更細、更暖。”
這份“細”與“暖”,還延伸到了千里之外。2024年擔任平潮鎮吉壩鄉連愛心協會顧問后,她兩次隨協會奔赴陜西漢中鎮巴縣:在觀音鎮給困境兒童捐200元,聽說鎮巴中學一困境學生受傷,當即捐出800元。從海門到鎮巴,她把大愛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沒想過做偉大的事,只想做有意義的事。”作為黨員,她把“為人民服務”落在實處;作為志愿者,她用8年證明,大愛從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一次次彎腰、一句句問候、一份份牽掛。如今,她仍帶著團隊奔走在公益路上,就像一炬燈火,在海門的土地上慢慢暈開,照亮更多角落。(王麗芳 吉香蓮)
董為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