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逸(1892年—1974年) 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全民族抗戰期間,歷任新四軍參謀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兼前委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2師師長,指揮反“掃蕩”戰斗,率部開展游擊戰爭,開辟蘇浙皖邊抗日根據地等。
張曉龍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去祖父張云逸的辦公室,總能看到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張老照片。照片上有3人,左側是戴著眼鏡、右手叉腰的張云逸,中間是周恩來,右側是穿著軍裝的孔石泉。長大后,他才知曉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3人在一次死里逃生后拍攝的合影。
遇險的經歷發生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1937年4月25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張云逸離開延安,乘汽車赴西安再轉香港,開展華南地區的統戰工作,同行的還有準備到南京與國民黨談判的周恩來、前往紅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孔石泉以及由12人組成的警衛班。
當汽車行至甘泉縣勞山鎮以南的湫沿山時,突然遭到土匪襲擊。他們趕緊從公路上撤下,穿行于茅草、樹林中。張云逸手部被子彈擦傷了皮膚,孔石泉的衣領右側被穿了幾個洞。
在警衛班的掩護下,3人終得脫險,撤到了延安以南的三十里鋪,紅軍在那里設有檢查站。經過幾天休整,他們再次出發,抵達西安,之后照了一張合影。周恩來還在照片背面寫下“勞山遇險,僅剩三人”。
1937年,脫險后的張云逸(左)、周恩來(中)和孔石泉。
“多年后,周恩來總理重游勞山,還跟人說‘勞山遇險是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次經歷’。我祖父也一直難忘那次經歷,把合影放在辦公桌上,直到去世。”張曉龍對《環球人物》記者說。那次合影后不久,張云逸繼續前往香港,開始了他奔赴華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旅。
作為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張曉龍多年來一直研究新四軍歷史,并整理、研究祖父的史料和故事。如今,他向《環球人物》記者詳細講述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請葉挺復出
1937年下半年,張云逸一直在港、桂、粵、閩等地奔波。七七事變爆發、全民族抗戰開始后,他接到中共中央指示,前往澳門請葉挺復出參加抗戰。
“為什么派張云逸去請葉挺?因為他倆相識多年,都在廣東陸軍小學堂上過學,之后又一起參加北伐戰爭,兩人之間有很深的友情。”張曉龍說。大革命失敗后,他們都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葉挺因受到黨內“左”傾人士的指責,離開部隊,后來避居澳門。張云逸則轉赴廣西,和鄧小平一起領導百色起義,隨后轉戰到江西中央蘇區,任紅一方面軍副參謀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他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后方司令部參謀長。
赴澳門時,張云逸化裝成華僑闊佬,同行的還有地下黨員柯麟、9歲的兒子張遠之(張曉龍的父親)。一見面,葉挺就感動地說:“張云逸先生到來,如大旱之遇云霓,寒冬之見新綠。”
“當時祖父和葉挺在室內談了很久。父親還小,聽不懂,也沒有興趣,便和比他大一歲的葉挺兒子葉正大到外邊玩去了。”張曉龍說。
那次交談,張云逸介紹了西安事變的前因后果,分析了國共重新合作的趨勢,詳談了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等,鼓勵葉挺出來參加抗日救國。葉挺聽后,十分高興,堅定地表示“愿意隨時響應黨的號召,返回內地,投身抗日戰爭”。
葉挺結束了10年幽居生活,開始了叱咤風云的抗日生涯。1937年9月,葉挺被任命為新四軍軍長。4個月后,張云逸被任命為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
1939年,張云逸(右)在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與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羅炳輝合影。葉挺拍攝。
“葉挺多謀善斷,打仗比較勇猛,能快速判斷形勢并形成作戰設想。而要把他頭腦中的設想和計劃變成具體的作戰部署,就需要一個思維縝密、膽大心細的參謀長,祖父張云逸正好符合。”張曉龍說,兩人熟悉各自的作戰風格,合作非常默契。
1938年5月至12月,參謀長張云逸參與部署和指揮新四軍各部的游擊戰:5月12日,第四支隊在巢縣蔣家河口伏擊日軍,打響新四軍挺進敵后抗日第一仗;6月17日,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的指揮下,先遣支隊在鎮江韋崗伏擊日軍野戰重炮兵部隊;6月28日,第一支隊在鎮江西南竹子崗伏擊日軍車隊,兩日后又襲擊京(南京)滬(上海)鐵路新豐車站;10月底至11月初,第三支隊取得馬家園戰斗的勝利……
1938年,新四軍在馬家園戰斗中英勇阻擊日寇。
“當時是新四軍建立初期,祖父身兼兩職,時常忙于軍部的工作,所以直接參與的戰斗并不多,更多是在后方部署和指揮。”張曉龍說。
激戰三晝夜
1939年2月,周恩來到達皖南新四軍軍部,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關于“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確定新四軍的戰略任務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
按照戰略部署,5月上旬,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廬江縣湯池鎮成立,張云逸擔任指揮部指揮兼前委書記,統領江北新四軍和江北游擊縱隊,一邊發展皖東抗日力量,一邊開展游擊戰爭。
正當皖東抗日根據地初步建立時,日軍發動了對皖東的第一次大“掃蕩”。
12月18日,日軍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糾集日偽軍2000余人,集結于滁縣、沙河集、全椒等地,對皖東津浦路西發動“掃蕩”。第二日夜,駐全椒、滁縣的日偽軍分路出動,向新四軍第四支隊駐地全椒縣周家崗發動襲擊。這次日軍配有九二步兵炮和山炮10余門,運送炮彈的騾馬輜重緊跟其后,并有騎兵配合。
1943年,陳毅、張云逸等部署新四軍3師在蘇北鹽阜地區反“掃蕩”。圖為深入敵占區偵察的戰士。
大敵當前、形勢緊迫,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會議室里燈火通明,張云逸與劉少奇、徐海東等人正在緊急磋商。劉少奇當時任中原局書記,徐海東任江北指揮部副總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周家崗地形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山上樹木茂盛易于隱蔽,羊腸小道蜿蜒曲折易于設伏。幾人經過討論、分析,確定了作戰方案:大擺“口袋陣”,由徐海東率第四支隊進行反“掃蕩”。所謂“口袋陣”,即通過狹窄入口誘敵深入后封鎖退路,利用地形擴大包圍空間,實現聚殲目標。
20日上午,一路日軍以小鋼炮開路,向周家崗進犯。徐海東在望遠鏡中看到對方來勢兇猛,遂命令部隊暫時撤退,到周家崗西南山地埋伏,伺機出擊。日軍到了周家崗,傍晚在山林中安營扎寨,拂曉時分開始向三合集方向移動。
見時機已到,徐海東果斷命令:7團一部迅速尾擊敵人,另一部從周家崗經窩子李、西何家到三合集一線,利用沿途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瞅準機會狠狠打擊敵人;9團待敵人到大馬廠后,再進行尾擊。
當日軍行至陳郢后山村時,7團1營已搶先守伏在陳郢山頭,占據了制高點。他們有意放過了日軍前衛部隊,待后邊隨行的騾馬輜重和偽軍剛一露頭,即以猛烈火力突襲,隨即發起沖鋒。戰士們如猛虎下山,沖入敵陣,頓時將敵截為數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輜重彈藥、軍用物資丟棄滿地,騾馬四處逃散。
日軍遭伏擊后,倉皇向復興集、大馬廠方向潰退。此時,9團2營已運動至復興集北小高地,嚴陣以待,當敵行至此處,立即發起攻擊,令其潰不成軍。
各路日偽軍屢遭打擊,不得不撤退。經過三晝夜的激烈戰斗,第四支隊于12月23日收復了周家崗、復興集、大馬廠、古河等地,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由此,新四軍在津浦路西站穩了腳跟,鞏固了在皖東的陣地。
“祖父是一仗一仗打出來的,作戰經驗豐富。他能在錯綜復雜的軍事形勢下,冷靜分析敵我雙方特點,快速做出判斷并下達指令。這次周家崗反‘掃蕩’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祖父后來還做了總結,說我們的裝備雖然比較差,但精心捕捉戰機,采取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的戰術,再加上戰士們作戰勇敢,所以才取得了勝利。”張曉龍說。
2025年7月14日,張曉龍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攝)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僅一年多的時間,第四、第五支隊就由7000余人發展至1.5萬余人,地方游擊隊發展至5000余人。江北新四軍各部參加大小戰斗200多次,殲滅日偽頑軍近9000人。這些重大勝利有力促進了皖東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飛馬”煙勞苦功高
張云逸不僅善指揮、能打仗,而且重視抗日根據地經濟發展,被譽為“懂經濟的軍事家”。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葉挺被國民黨當局囚禁,中央軍委于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云逸為副軍長。2月,江北指揮部所轄部隊改編為新四軍2師,張云逸兼師長。之后一年多,2師連續對日作戰,沉重打擊了日偽軍,使路東地區的形勢相對穩定。
江蘇省淮安市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內部陳列。
2師師部在黃花塘,一個位于淮安盱眙縣城東南30多公里的小村莊。有一天,張云逸在黃花塘召集部隊干部開會,會議室里煙霧繚繞,他被嗆得不時咳嗽。原來,大家抽的“香煙”大多是用樹葉或豆葉卷起的喇叭煙,吸在嘴里燒嗓子且煙霧大。但在戰爭期間,煙草可提神解乏,是必備“口糧”,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還把香煙列入戰略物資。
張云逸找來2師供給部部長胡弼亮,提出辦煙廠,“配合軍事開展對敵經濟斗爭,保障根據地的發展建設”。經調查研究后,他批了42元淮南幣做經費——在當時相當于一頭肥豬的價錢,入股當地“淮南群眾煙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資企業“新群煙草公司”。1943年3月,公司正式投入生產香煙,取名“飛馬”。
“‘飛馬’寓意著革命發展如駿馬奔騰。祖父還牽頭聯系當時的《淮南日報》,為香煙設計商標,一匹馬插上翅膀騰飛。”張曉龍說。
“飛馬”煙名噪一時,日產量最高時可達8000條,除了自用,還可外銷,平均每月上交軍部30萬元淮南幣,是當初投入的7000多倍。每天工廠外都停著馬車,排隊等待裝箱運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飛馬”煙還走進了敵占區,并且非常熱銷。新四軍以此籌集了大量資金,換取藥品、鋼材等急需物品——新四軍4師師長彭雪楓帶的騎兵團所用的“雪楓刀”,就是利用香煙貿易去海外渠道換取的高硬度軋鋼鍛制的。
1943年11月25日,陳毅到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順便給中央領導帶去幾條“飛馬”煙。毛主席說:“‘飛馬’為抗日戰爭服務,為根據地建設服務,可謂勞苦功高。”
除了解決新四軍的經費問題,“飛馬”煙還能換取敵人的情報。
“飛馬”香煙。
1944年,2師偵察員居長玉到津浦路西嘉山等地偵察敵情,了解到嘉山偽軍隊長陸建華嗜煙如命。敵占區“飛馬”煙稀缺,他便利用香煙結交了陸建華。一次酒桌上,陸建華透露有一批日偽軍要下鄉搶糧。居長玉將情報上報給師部,新四軍在敵人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一舉消滅了這股日偽軍。
看到香煙廠的成效后,2師又繼續組織戰士們開辦染布廠、被服廠和毛巾廠等,保障和支持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建設。
1943年1月初至1945年2月底,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80年過去了,如今這里是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院內有張云逸舊居3間,當年他居住的民房幾經翻修,完好如初,使用過的方桌、小書櫥等也被保存著。
“抗戰勝利后,新四軍軍部發表了建軍以來的戰績公報。公報顯示,8年間,新四軍在江淮河漢之間的8個戰略地區抗擊日軍13個師團、偽軍23萬人,參加大小戰斗2200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429636人。”張曉龍說。其中,張云逸參與指揮了許多關鍵性戰斗,被稱為“百戰將軍”。
并肩作戰多年,陳毅常稱張云逸為“同志長兄”,還贊他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云逸既是一個好主角,也是一個好配角。當主角時能集思廣益,從善如流;當配角時則主動配合,精誠合作。”陳毅說。
張云逸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