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7點半,樅陽腔(吹腔)代表性傳承人王麗娟的公益直播間里,笛音未落,水袖已起,她邊表演邊示范。
發(fā)源于明末清初安徽樅陽、石牌的樅陽腔,正以青春姿態(tài)強勢回歸。當悠揚笛聲穿透社交平臺,當水袖翻飛于公益課堂,一個命題呼之欲出:為何是樅陽腔?
古調(diào)新聲:讓傳統(tǒng)唱腔“潮”起來
樅陽腔,又稱吹腔,至今已近300年歷史。它曾是徽班的主腔之一,隨徽班流播南北,與京劇、昆曲等數(shù)十個劇種交融互鑒,是中國戲曲血脈根基的重要組成部分。
“年輕人是戲曲的未來。”王麗娟篤定地說,“傳統(tǒng)要延續(xù),必須真誠回應他們的審美與情感期待。”而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安徽省文旅廳劇目孵化項目《湯生與鸝娘》,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它以黃梅戲與樅陽腔等多聲腔的跨界融合,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輕喜劇火花。
劇中,樅陽腔的蒼勁與黃梅戲的柔美實現(xiàn)了藝術基因的深度重組。“樅陽腔本身就有強烈的戲劇張力,我們提煉其獨特的節(jié)奏感與肢體語言,為現(xiàn)代敘事注入古典魂魄。”導演信洪海點出關鍵——年輕人熱愛的,正是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
舞臺上,演員用傳統(tǒng)腔調(diào)演繹詼諧橋段,臺下的笑聲與掌聲此起彼伏,印證著古老藝術的當代生命力。
技術搭臺:讓經(jīng)典絕活“火”起來
青年演員汪蘭蘭的直播間,每晚都有上千觀眾涌入。她卸去戲妝,講解“手眼身法步”的奧秘,并即興清唱。有00后發(fā)模仿“云手”的視頻,她立刻點評道:“手腕再松點更有韻味……”
“直播間就是新戲臺。過去學戲靠‘口傳心授’,現(xiàn)在一個特寫,網(wǎng)友就能看清我眉梢顫動如何傳遞悲喜。很多人私信說‘原來戲曲這么細膩’。”汪蘭蘭感慨,她一條展示唱功的視頻觀看量超11萬人次,評論區(qū)滿是年輕人點贊打卡。
樅陽腔。
如今,越來越多樅陽腔演員涌入短視頻平臺:鏡頭聚焦翻飛水袖,清唱《販馬記》選段……一個利落“云手”轉(zhuǎn)身、一句穿透屏幕的吹腔亮嗓,都能在00后中掀起熱潮。
這些碎片化的精彩瞬間,勾住了原本對戲曲陌生的年輕人。有人因一條“抖袖”短視頻去搜全本戲曲;有人跟直播間學“臺步”追完《百花贈劍》;有人從“刷到”到“深究”,最終走進劇場。
數(shù)據(jù)顯示,在合肥、宿州、六安等地舉辦的樅陽腔專場表演中,18歲至35歲觀眾的面孔已占65%,相比三年前的12%,實現(xiàn)了跨越式增長。
價值共鳴:讓文化根脈延續(xù)下去
安徽藝術學院的“戲曲鑒賞”課上,學生們跟著學唱樅陽腔經(jīng)典選段。“教他們唱《昭君出塞》,能從旋律里讀懂家國擔當;唱《百花贈劍》,能在腔韻中體會傳統(tǒng)里的‘義’與‘勇’……”學院黨委書記韓軍表示,傳統(tǒng)劇目里的價值觀,正悄悄浸潤著年輕人的心靈。
樅陽腔。
在銅陵市,多元路徑讓樅陽腔走進了更多人的日常:“戲曲進校園”為孩子們播下文化的種子;“送戲進萬村”讓鄉(xiāng)親們在家門口觸摸藝術魅力;“戲曲進景區(qū)”的“街頭快閃”里,演員一襲戲服突然開唱,常引得年輕人跟著哼唱,追著打聽“下一場在哪”。
人才培養(yǎng)層面同樣熱度漸漲,兩期“樅陽腔(吹腔)表演人才培養(yǎng)”項目及《販馬記》人才培養(yǎng)項目,面向全國專業(yè)院團招收了50名戲曲演員,為這門古老藝術的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
而這份傳承的熱度,更在年輕一代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種子——當他們深入了解樅陽腔的歷史底蘊與藝術價值,便會從骨子里生出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正如銅陵市文旅局局長李文慶所言:“傳統(tǒng)不是老古董,找對了打開方式,年輕人自然會愛上。”樅陽腔的“年輕態(tài)”,正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完美對話,是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王馗也深有感觸地表示:“貼近年輕群體的傳播互動,讓樅陽腔從小眾走向大眾,舞臺融入生活,讓年輕人在體驗中讀懂戲文悲歡、觸摸藝術溫度。當越來越多人感受其魅力,這門傳統(tǒng)戲曲的傳承便有了堅實根基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樅陽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