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8月2日,一場以“空城不空 歷史未遠”為主題的長篇歷史小說《空城紀》分享會,在人民文創西部研究中心內拉開帷幕。分享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邱華棟與讀者共話創作歷程。
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在庫車老城十二木卡姆的悠揚樂聲中徐徐展開。
在分享創作心路時,邱華棟從南疆友人寄來的石榴說起:“當剝開石榴的六瓣子房,看到密布的籽粒時,我三十年的閱讀積淀突然被激活了。”他以石榴為喻,揭示《空城紀》的文學架構——六座湮滅古城的故事如石榴籽般緊密聯結,構建起跨越千年的西域史詩。
這位生于昌吉的作家坦言,五十歲那年,他夢見少年時的自己遙望博格達峰,終于確認“新疆才是創作的母土”,“那個夢讓我明白,血脈深處的呼喚從未消失。”
當被問及《空城紀》續篇《龜茲長歌》的創作秘訣時,邱華棟的答案充滿煙火氣:“這是羊肉串給我的靈感!”他以五塊肉喻五個章節,將高仙芝遠征怛羅斯的壯烈戰役比作肥美的第四塊肉——冷兵器時代的金戈鐵馬在油脂香氣中復活。為寫這場戰役,他啃完《李衛公兵法》,在唐代鎧甲與阿拉伯彎刀的寒光里重構歷史現場。
他特別提及在阿瓦提的星空下聆聽木卡姆的經歷:“老藝人的熱瓦普一響,我仿佛觸摸到漢代細君公主的琵琶。”這種古今交響最終化為《龜茲雙闕》的魔幻筆觸。
活動現場,邱華棟將八十本從北京托運而來的新書贈予基層文學工作者,“文學不是金字塔尖的競技,熱愛才是永恒的星火。”面對部分寫作者的困惑,這位藏書四萬冊的作家開出“藥方”:“刷手機五小時不如深讀一本書,站在大師肩上方能找到自己的聲音。”當讀者何向陽展示受《龜茲雙闕》啟發創作的七千字小說時,他眼睛發亮:“你寫龜茲王,我寫王后,咱們合起來就是完整的西域愛情!”
夕陽為克孜爾石窟鍍上金邊時,邱華棟在扉頁簽下名字。那些粟特商隊的駝鈴、龜茲樂舞的琵琶、唐代將士的吶喊,正通過文字在當代重生。這場文學對話,也印證著文學星火在絲路上的傳遞。
新疆 庫車,人民文創,邱華棟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