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的這個事,非得金書記來,尋常人講不通這個理兒。”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夏店鎮磚佛寺村,黨支部書記金其華是遠近聞名的“和事佬”,有求必應,村里大小事,找到了金書記,總能得到妥善解決。
要問為啥金書記有這能耐?這還要從金其華的工作法說起。金書記扎根基層36年,騎壞了數輛摩托車,以法為繩、以情為橋,在村子里宣傳法治精神,在鄉親間傳遞互助鄉情。
潛心學法,心系鄉鄰,他是江淮大地上11.8萬名“法律明白人”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國420萬名“法律明白人”的一個縮影。
金其華在工作中
快:群眾事放心上
在具體工作中,金其華總結出“快、敢、穩、細”四字法。“這就像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者缺一不可。”他說,“快”就是無論自己身處何種情況,接到村民的求助,都會盡快介入,給予答復。
一年除夕夜,村里處處張燈結彩,鞭炮聲此起彼伏,各家各戶已經準備開席。金其華家也不例外,一家人正在準備年夜飯,孩子們連聲催促爸爸趕緊去放鞭炮。
就在此時,一串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
“就到!”金其華斬釘截鐵掛了電話。隨即,騎上摩托車,扔下一大家子,奔進茫茫夜色中。
“村頭那一對夫妻剛離婚,女方大年夜披麻戴孝在男方家里鬧事。咱們的年夜飯,遲一會吃,沒關系,那邊遲一會就會出事……”
金其華回憶起那一夜,感觸良多。他表示,如果不及時到場處置,講清法律人情,那矛盾隨時都可能會升級,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金其華在工作中
“快,就是要快速地介入,讓當事雙方明白,你把事情放在心上,有人會來管這個事。”他還表示,快更是一種態度,讓鄉親們感受到重視。“快能抓住化解矛盾糾紛的最佳時機,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一次村民因為小事發生口角,給金書記打了電話。“他不給我登門道歉,我一定要找他麻煩!”
面對氣頭上的老鄉,正在鎮上開會的金其華立即答應,開完會立即回村就去處理這個事。
堅定的態度和及時的表態,讓老鄉情緒得到緩解,隨后登門了解事情原委后,村民直接表示:“看在金書記的面子上,這事算了。”
第一時間受理,有時三言兩語就講好了,快是群眾和調解員的紐帶。
金其華就在一次次的快速回應處置中,把可能的矛盾直接消弭在了萌芽狀態。
金其華在調解中
敢:懂法律講公平
“有些年輕的村干部,面對村民矛盾,往往有畏難情緒,不敢管。”金其華在長期的基層工作中發現這個問題后,就把鍛煉村干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自己都學不明白,又怎么能和老百姓講明白呢?”金其華笑言。
要想敢管事,必須先懂法。金其華不但自學法律條文,還主動去鎮上的長集法庭學習交流,借閱普法方面的讀物晚上加班加點學。
婚姻家庭、遺產繼承、土地承包……只要是老百姓用得到的法律、政策,金其華都認真學習,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名“法律明白人”。
同時他還帶著村干部們利用一切機會一起學,在金其華的帶頭作用下,村里已經有6名“法律明白人”。
村“兩委”集中學法
懂了法,才敢去調解,才能在調解中站在公平的位置,說出來的話才更有說服力。
2023年8月,在霍邱縣長集現代農業產業園務工的張某在工作時受傷,和公司因養病期間的誤工補償產生糾紛,最終鬧到了法院。
金其華參與了這起案件的訴前調解,他對照法律法規一條條地普法、一筆筆地算賬。
“打官司耗時耗力,雙方各退一步,你盡早拿到補償,公司這邊恢復正常運行,這事不就過去了嘛!”待雙方都冷靜下來,金其華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逐漸縮小賠償金額差距,最終促使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目前,村里這支“法律明白人”隊伍通過以案釋法的生動形式,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嘮著家常就能學習法律知識,讓“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理念入腦又入心。
“農村的事千頭萬緒,有些糾紛調解起來真的很難。”90后姑娘涂多娣是磚佛寺村文書,回憶起參加工作之初的幾次入戶調解,她嘆了一口氣。
“金書記鼓勵我不要氣餒,此后調解群眾糾紛時也時常帶著我一起。通過不斷學習他的經驗,如今我也能獨當一面了。”涂多娣說。
作為村“兩委”帶頭人,金其華將帶領村班子成員開展法律知識學習作為分內職責,每月中旬常態化組織集體學法,近三年來共組織村“兩委”、黨員開展法律學習30余次。
在村“兩委”班子和“法律明白人”的帶動下,人人學法、人人懂法在磚佛寺村已漸成風尚。
“通過學法、用法,我現在明白動粗耍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靠法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一名村民感慨道。
板凳會普法
穩:講法理通情理
“調解矛盾,最重要的是疏導情緒。”談到處理鄉鄰糾紛的經驗,金其華表示,很多時候,本沒有太大事,就是一個面子問題,“把人的心態把穩了,情緒控穩了,那么調解本身也就‘穩了’。”
“在雙方情緒激動的時候,自己要先穩住,注意聽雙方的表達,這個時候多說話,往往是火上澆油。”金其華表示,先控制住事情的態勢,讓雙方更多的表達,抒發情緒,把事態進一步穩定下來,再來調解,往往事半功倍。
鎮上的李大姐把親戚老趙給告了。原因是,老趙借貸了5萬元,李大姐做了保人,誰料老趙欠債不還,李大姐不得不代為償還貸款。
來龍去脈并不復雜,法院依法審理。不想,中途案情“反轉”,這回輪到老趙反訴。原來,他們不僅是親戚,還是生意上的合伙人,張羅著一家汽車美容會所。出乎老趙意料,李大姐偷偷轉讓了會所,獨占了轉讓款。老趙提出了8萬元的賠償要求。
“這個案子,當事人是親戚,一方起訴,另一方又反訴,明顯屬于‘賭氣’官司。”金其華用出“穩”字訣。
調解室里,熟悉鄉土人情、群眾基礎好、有威望的金其華和法官,與兩位當事人相對而坐。金其華,從法理情出發,細致分析,耐心疏導。“大姐!”金其華像個老友,一副拉家常的口吻,李大姐緩和了下來。
經過幾個小時調解,兩位當事人一致決定,既往不咎,所有債務一筆勾銷。
專題普法
細:講法更明白人
“要說老金調解矛盾有什么秘訣,我覺得就是細致,他愿意花功夫去仔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能把法律和人情講得明明白白,大伙都愛聽。”東圩村民組組長萬孝儉感慨。
日前,村民馮某和程某因為一塊兩分的土地發生了矛盾,各執一詞相持不下,于是找金書記評理。
在面對當事人之前,金其華先勘查現場了解情況,再走訪村民組,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對事情的看法,一來二去摸清了情況。
然后再請來當事人調解,細致的前期工作,讓他能在錯綜復雜的陳詞中抓住重點,快速厘清訴求。
很快,金書記就給當事雙方講清楚了相關法律規定,提出了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當事雙方也順利握手言和。
“在每個調解現場,都要細心聽,細心看,細心勸,講解好法律條文,在矛盾異見中尋求‘大同’。”
人民調解是維護基層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做好這項工作必須真正把群眾的事放在心坎上。
在調解過程中,金其華善于將“法言法語”轉化成“鄉音土話”,讓村民真正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集中學法
“調解是一份社會責任,有了這份責任,家庭才會更和睦,鄰里才會更和氣,社會才會更和諧!”這,是金其華的調解信條。化解矛盾、宣傳法治、維護穩定、促進和諧,金其華始終堅守在基層一線。
在調事中說法,在講法中調事。在金書記及其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據悉,磚佛寺村以前每個月要處理三到五起打架事件,現在五年都很難見到一起打架發生。2019年以前,每年處理矛盾糾紛100起以上,隨著普法的縱深推進,每年處理的矛盾糾紛降到了40起左右。法律為矛盾的調解提供了遵循和準繩,現在處理矛盾糾紛也更容易。
既明白法治的原則,又明白鄉村的人情倫理,“金書記”們就是引領鄉村善治的明白人。
2024年12月4日,由中央依法治國辦、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的“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4年度法治人物”宣傳活動專題節目播出,揭曉10位“2024年度法治人物”和6位“致敬英雄”人物,“法律明白人”金其華成功入選年度法治人物。
“快”字當先,受理糾紛不過夜;“敢”字為要,化解矛盾不和稀泥;“穩”字壓底,冷靜處置不冒進;“細”字貫穿,情理并進不冷漠。如今,金其華工作法已經在霍邱縣推廣,越來越多的調解員將其運用在了實踐中。
金其華,安徽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