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們。
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古籍修復前后對比。
安徽省圖書館供圖(新華社發)
晨光穿過楓楊樹葉縫隙,灑落在有著百年歷史的安徽省圖書館。
在這里,歷史文獻部的古籍修復師臧春華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拿起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展平,再拼接到一起。這是古籍修復的關鍵環節,臧春華不敢馬虎。
1913年建館的安徽省圖書館古籍資源豐富,作為我國建立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這里藏有古籍35萬余冊。2025年1月,安徽省圖書館入選“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今年39歲的臧春華和同事們長年累月地重復著配紙、補破、裝訂等工序。“修復一冊古籍短則幾天、長則數月,甚至更久。”臧春華說,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耐心、細心、責任心缺一不可。
貌似單調的修復時光,古籍修復師們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不同,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各種變化,所以我們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85后古籍修復師耿寧說。
“呵護好這些古籍,讓它們從過去走向未來,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意義所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我們這項事業中來。”臧春華說。
古籍修復,臧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