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廣人稀,而且有不少人生活在牧區,上學路太遠是很多西藏孩子接受教育最大的阻礙。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讓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西藏的很多學校都提供寄宿服務。西藏的孩子們在學校里過得怎么樣,又學到了哪些新知識?
在山南市完全中學,這些七年級的學生,絕對是校園里最活躍的人。
熱情、開朗又有點害羞,這是他們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這所2019年成立的寄宿制學校里,他們是年齡最小的住校生。
倪慧麗,七年級一班的班主任。班級里的學生基本是第一次住校,剛來時難免有些不適應。在這里,她既是老師,也是學生們的“大家長”。
山南市完全中學教師倪慧麗表示,西藏的家長,不管是她以前在縣里,還是現在在市里工作,都能深刻感覺到家長對教育特別支持,對孩子教育特別重視。我覺得寄宿制,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因為家長每天如果接送的話,說真的很辛苦。他們也希望幫學生解決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倪慧麗1998年就來到西藏教書。她說,近30年的時間,西藏學生的學習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山之下,嶄新的操場、教學樓,美麗的校園環境,這些硬件條件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朝夕相處之中,孩子們很快適應了新環境,找到了新朋友,還學會了照顧自己的生活。
倪慧麗表示,她不會那樣盯著學習,尤其是七年級的孩子,首先還是讓他們快樂一點,然后才是學習。如果孩子只是學習沒有快樂是不行的,她更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山南市完全中學共有1800多名學生,95%都來自牧區,家最遠的距離學校有一天的車程。如果不住校,很多學生就要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每天的上學路上。周末,學校放假了,記者和高二年級的次仁桑姆一起回家。新近修好的高速路路況很好,但翻越群山抵達牧區,仍然用了快3個小時。
桑姆是家里的獨生女,父母在拉薩開茶館。牧區的生活單調但溫馨,初中時,桑姆每周都要回來。
山南市完全中學學生次仁桑姆表示,她初中是在浪卡子縣中學讀的,需要四五個小時才能到達我所就讀的中學,爸爸每天都要早上四五點起床。
桑姆說,小時候,她就在山間的這片草場上與牦牛為伴。后來上學的地方離家有點遠,但父母很支持。
次仁桑姆表示,她爸爸媽媽也不希望她在餐廳里打工,所以還是覺得她能把知識學好,能上一個好的大學,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陽光下,學生們穿起藏裝載歌載舞。鍋莊舞是藏族人的“社交密碼”,每個人都會跳,也是學校最常組織的課外活動。
學校里,和學習同樣重要的就是藏文化的傳承,學校為此開設了不少相關的興趣社團。課堂上,藏語文的學習也從未間斷,學生們無論幾年級都要學。課時最多的年級,每周能達到9節課,相當于每天都有近2節課是藏語文課。
山南市完全中學校長羅布次仁表示,藏語文文學的教學,完全是按照正常來進行的。他們還開展了比如鍋莊、藏文書法、口才,甚至現在準備開展藏棋等這些傳統文化、非遺文化的課程,讓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繼承,把它發揚光大。
次仁桑姆說,參加過一次國旗下講話,還有一次紅歌比賽的主持人,她覺得很有成就感。
高考的日子來了。2025年,西藏自治區有3.6萬名學生走入考場。藏族同胞在這一天會點起桑煙為考生祈福,學校也會組織起壯觀的送考車隊。
最后一天的藏語文考試,學生們會穿上藏裝,期待考出一個好成績。當考試結束,中學時代也就此落幕了。
2012年起,西藏自治區在中國率先實行十五年公費教育,涵蓋了從幼兒園直到高中畢業的全過程。教育“三包”年生均經費標準已達到5700元。
截至2024年,西藏在校生總數達到97萬人,超過西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寄宿制不是被動的接受,西藏的孩子,帶著夢想和對未來人生的期待,從牧區到城市,最終將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