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四川省文聯共同主辦,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四川省藝術基金中心、四川天府演藝集團承辦,巴中市巴州區川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匯報演出的大型現代川劇《晏陽初》,2025年8月12日、13日,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作為四川省第三屆川劇匯演劇目閃亮登場。
該劇以從四川巴中走出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先生為人物原型,主要依據苗勇長篇小說《晏陽初》為素材來源,由秦淵編劇,四川省川劇院院長、二度“梅花獎”獲得者陳智林為藝術總監,國家一級導演劉毅執導,李天鑫作曲,優秀青年演員雷云飾晏陽初、“牡丹獎”獲得者楊娜飾許雅麗。全劇由天問、勸學、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七個場次組成,以上個世紀晏陽初在中國推行平民教育的前后歷程為主線,借助川劇特有的藝術視角重構人物形象,再現巴山米倉道、定縣實驗、回鄉省親、積極參與抗日救亡等人生歷程,對他的平教思想、家國情懷做出了生動的舞臺詮釋??梢哉f,晏陽初的平教思想與探索實踐,猶如鄉土中國的一盞明燈。在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鋪開、社會主義建設深入發展的今天,其精神內核閃耀著跨越時空的智慧光芒,為新時代的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教育為人民:點亮鄉土中國之“智”
劇中晏陽初在河北定縣改革,舞臺右邊豎著“平教鄉村試驗地”的牌子就告訴大家這是在當時的農村,在泥土氣息中推行“四大教育”(文藝、生計、衛生、公民),用行動點燃了鄉村的希望之火。這與當下我國推行教育公平、發展鄉村教育、脫貧攻堅的戰略高度契合。晏陽初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要讓知識為人民服務,所有公民都應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學習過程和評價結果。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全覆蓋的教育供給是關鍵的一步,實現滿足不同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人群教育需要的全覆蓋,形成人人可受教育、處處皆有教育、時時能受教育的教育型社會一直是我們的目標。該劇第一場的《天問》,就是對上個世紀初期大巴山廣大農村“苦力”搬運工(四川大巴山地區叫“背佬兒”)沒有接受現在教育的反思,晏陽初希望用自己的所學造福桑梓,但他反而遭到一群“苦力”的嘲笑和不解,認為晏博士就是“晏莫事”(城里沒事干的人到鄉下來瞎折騰)。第二場《勸學》中表現的鄉紳王公遜欺騙不識字的周長河,把實際只借有2擔稻谷的借條自己寫成借了有20擔之多!晏陽初經過了解實情,果敢判斷鄉紳是違法的“詐騙”行為,事例教育,開啟民智,大家終于明白讀書、識字、明理的重要性。
知識分子的時代擔當:從高??蒲性核綇V大鄉村去
1920年,晏陽初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歸國,隨后不久即擔任中華平教會總干事長,開始了他在中國長達二十多年的平教運動,該劇真實地再現了這段歷史。
屈原在《離騷》中說:“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碑敶R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也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知識分子的時代擔當,走出象牙塔,到社會尤其是廣大農村中去投身于教育事業,用知識的光芒照亮孩子們的未來;用科技的力量推動鄉村振興與發展;關注鄉村社會的熱點問題,用文字的力量喚醒公眾的良知,像晏陽初一樣,“除文盲、做新民”,正如該川劇中的第三場《迎新》,孕婦難產,丈夫想到的是請端公(巴山地區的一種民間信仰,相當于中原地區舊時會法術的“神漢”)。人命關天,危急時刻,晏陽初在責任書上簽字同意剖宮產,體現了一種擔當精神。用助產士替代舊式產婆并普及醫學常識,建立各區保健所培訓合格醫生,從平民學校畢業生中選拔診所護士,第五場《守心》,引入優良棉花品種,教導村民科學育種、科學養殖,以及組織平民學校同學會建立村民自治組織等,昔日的“定縣精神”其實就是知識分子在實踐中求真知,具有時代擔當的勇氣和作為。
202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有1222萬人,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中心城市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但廣大鄉村的用人單位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新時代呼喚知識分子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智慧融入鄉村振興中。無論是投身鄉村支教、科技扶貧,還是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基層服務,都需要這種“向下扎根”的勇氣與時代擔當。知識分子唯有真正了解國情、把握時代脈搏,才能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頻共振。
文化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內驅動力
晏陽初的是中國農民真正的朋友,1943年,美國紐約舉行紀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的時候,他成功地被推選為與愛因斯坦、杜威、福特等十人同列的“當代革命偉人”,這不僅是屬于晏陽初個人至高無上的榮譽,也應該是屬于我們中國人的一份榮譽。這段歷史往事,川劇《晏陽初》也通過具體的情節、人物對話給與了關注和展示。
川劇中反復唱道要開發農民的“腦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讓廣大農民朋友在接受教育之后,激發大家的內在潛能,用文化和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早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夢。
晏陽初在定縣用農民戲劇、圖畫、歌謠等形式開展文藝教育,啟迪民智,提升自信。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中,我們不僅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一方面要保護和活化鄉土文化遺產,傳承好農業科技;另一方面要推進現代文明與鄉土文化有機融合,培育健康、向上、陽光自信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川劇《晏陽初》本身就是文化賦能、藝術反哺鄉村的成功案例,用傳統藝術形式講述現代中國故事,古老的川劇也是一種新質生命力,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可貴的創新藍本。
留得住鄉愁:美麗鄉村建設的凝聚力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爆發,據宋恩榮《晏陽初全集》中的年譜分析可知,當時的晏陽初立即組織了“農民抗戰教育團”。1941年,他在重慶歇馬場建立了鄉村建設育才學院,為抗戰時期我國的鄉村建設輸送了大批的人才。該劇第六場《哭瓷》就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時期,定縣平教會的兒女為了保衛家鄉舍生取義的壯舉。
該川劇第四場《回家》即是講述這一段歷史,晏陽初百忙之中,請假回到巴中,這是他日思夜想的故鄉??!舞臺利用現代科技270°環幕投影技術,首先打出最美的大巴山諾水河的“秋日紅葉”典型圖片,令所有觀眾眼睛發亮,如此熟悉的故鄉風物,也令筆者熱淚盈眶。更有精彩的川劇唱腔由主人公脫口而出:“青山綠水巴州美,文峰塔下遇故人。南龕坡上金光閃,米倉道中歌不絕……”這種穿越時空的記憶,就是故鄉的記憶,就是永恒的鄉愁!該劇巴山紅葉、巴山背二哥、四川方言等本土符號的深度植入,鄉音鄉情,借助舞臺對話或唱腔,就有效地強化了“晏陽初故里”的文化認同。
作為游子的晏陽初,不論他走多遠,香港求學、美國獲獎、法國前線幫助華工寫信、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協助泰國和拉丁美洲的危地馬拉與哥倫比亞成立鄉村改造促進會等,被稱為“國際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運動之父”。但是,他的根在故鄉——巴中,他死后的骨灰有三分之一就埋在今天的四川巴中市東郊的塔子山上晏陽初博物館前的文化公園里。今年是晏陽初誕辰135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巴中先賢,此劇的成功上演,也是家鄉人民對巴山兒女一首鄉愁式的詩意表達篇章。
2015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大型現代川劇《晏陽初》在鏗鏘的鑼鼓聲中開場,演出時長兩個小時,又在悠揚的高腔聲中落下帷幕。該川劇所彰顯的不僅是一位中國近代杰出教育家晏陽初的光輝形象,更是歌頌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國情懷、可貴的扎根鄉土的實踐精神、對鄉村和農民的無私奉獻。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今天,晏陽初精神如永不熄滅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鄉村振興之路。
晏陽初的鄉村改革探索,尤其是其“愚窮弱私”的診斷和“文字下鄉”的實踐,為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寫作《鄉土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對象,構成了費孝通理論創新的另一個參照系。觀看這部優秀的川劇《晏陽初》,讓晏陽初的精神在新時代的廣大鄉村中批判性地繼承其優點,尊重中國農村發展“差序格局”“地緣契約”和“禮制持續”等規律,大力振興鄉村經濟,我們必然能夠繪就一幅更加壯美的人民滿意的鄉村全面振興的畫卷!
(作者王國巍系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