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西藏林芝,正午的太陽曬得人睜不開眼,空氣里卻透著一股子清冽。在西藏農牧大學的農場里,《環球人物》記者見到了王忠紅。
他身穿綠色外套,站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試驗田邊,幾乎與田間的植株融為一體。枝葉間的小番茄長勢喜人,他時不時彎下腰查看,又抬頭與周圍的來訪者交流。一個不留神,王忠紅鉆進了他的“立體菜園”,靈活地穿梭在矮矮的蔬菜架之間。
這是他自主研發的“高海拔庭院蔬菜立體無土栽培設施”,上下三層,種植著36種不同的瓜果蔬菜。49平方米的小天地看似有限,卻凝聚了他多年的科研心血,也承載著高海拔農牧民“吃菜自由”的希望。
蔥蒜味的“野韭菜”
王忠紅與西藏的緣分始于2006年。
那一年,他剛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蔬菜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聽聞西藏蔬菜產業發展滯后,他懷著滿腔熱忱,毅然投身邊疆的科研與教育事業。
西藏農牧大學位于林芝市,群山環抱、林木蔥蘢,空氣中彌漫著鳥語花香。王忠紅一踏上高原,就被這里的環境深深吸引。爬山采樣、田間勞作,每一次與自然的接觸都讓他感到無比開心。
開心之余,王忠紅也時常在心里琢磨:我能做些什么研究呢?
“讀研期間,導師曾告訴我青藏高原有豐富的野菜資源。但是,研究什么野菜?怎么研究?我卻完全沒有頭緒?!蓖踔壹t說。
一天傍晚,王忠紅結束了一天的野外工作,正蹲在路邊休息。忽然,月光下他看到了一朵盛開的藍色小花。出于好奇,他伸手輕輕觸碰花瓣,又湊近聞了聞葉片,竟有一股類似蔥蒜的氣味迎面撲來。
王忠紅隨手采了一株帶回學校,仔細研究后發現,這是一種野生蔥屬植物,味道鮮香,可以食用。“我查過文獻,野生蔥屬植物種類非常豐富,全球約有上千種,僅在青藏高原就分布有幾十種,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边@一刻,他的研究方向逐漸清晰起來。
王忠紅在林下調查野生蔥屬植物資源。
由于野生資源受生長季節和環境的限制,難以滿足當地居民的日常需求,王忠紅開始嘗試人工栽培野生蔥屬植物??涩F實卻并不容易——從野外移栽回來的野韭菜,經常堅持不了多久就死掉了。
“有的野韭菜是從海拔4500米左右的地方挖來的,把它種在海拔不到3000米的地方,根本沒辦法適應?!蓖踔壹t無奈地說。后來,他只得將野外的土也一起帶回來,幫助它們慢慢適應新環境。
經過多年的試驗與篩選,王忠紅最終將青甘韭等野生種納入人工栽培研究的重點?!皬囊巴獠杉N源、建立資源圃,到馴化、篩選優良個體,再到實現高效人工栽培,這個過程走了十多年?!蓖踔壹t說,“如今,青甘韭的栽培技術已基本成熟,預計明年就能大面積種植。”對此,他滿懷期待。
王忠紅在人工栽培的青甘韭地里,測量花的大小。
高海拔地區的“吃菜自由”
在海拔4300米的山南市措美縣,王忠紅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地有村民在自家屋檐下砌起水泥槽,上面覆著一塊塑料布,里面種滿了蔬菜?!案吆0无r牧民吃菜較少,我原本以為他們對蔬菜的需求并不迫切?!蹦且豢?,他看見了老百姓對蔬菜的渴望。
從那之后,王忠紅的奮斗目標又多了一個:讓高海拔地區的農牧民實現“吃菜自由”。
“高海拔地區風特別大,溫度偏低,不利于蔬菜生長。當時我就在想,能不能把院子利用起來?!蓖踔壹t回憶說,這里的農牧戶大多住兩層樓房,院子周圍還有圍墻,本身就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環境,對高原的大風有一定削弱作用,同時溫度也比空曠地帶高。
2014年,王忠紅依托溫室原理,研發出第一代“高海拔庭院蔬菜立體無土栽培設施”,“其實就是一個放在庭院里的小拱棚”。但是,問題很快就顯現出來:院墻雖然擋住了風,卻也遮擋了陽光。
王忠紅在立體栽培設施內指導學生。
隨后,王忠紅嘗試將大棚改成可移動式,采光更好了,但需要至少20個人合力才能推動;他又嘗試把大棚加高、分成三層,栽培面積大了,可底層幾乎照不到陽光?!懊拷鉀Q一個問題,就會有新的麻煩出現。”王忠紅說。
“后來,我們把大棚內的栽培床分塊化設計,一共三層,每層做成12個栽培箱,箱體之間留出空隙,采光效果立馬就提升了,管理操作也方便了很多。”直到2018年,這套立體栽培設施才逐漸定型。
第六代“高海拔庭院蔬菜立體無土栽培設施”內部結構。
更關鍵的是,王忠紅還根據蔬菜的生長習性做了精細化布局。“上層是強光高溫環境,可以種植西瓜、黃瓜這類喜溫喜光的蔓生性果蔬;中層是弱光中溫環境,可以種植對溫度、光照要求較低的大白菜等;下層是弱光低溫環境,就種菠菜、生菜等耐陰、耐低溫的葉菜?!边@樣一來,一個有限的立體空間里,卻能同時種下36種不同的蔬菜。
到目前為止,“高海拔庭院蔬菜立體無土栽培設施”已經迭代到第七代。雖然尚未全面推廣,但在部分農牧民家庭試點中已初見成效。王忠紅說:“我有信心,在海拔5000米以下有人居住的地區,農牧民家庭都能夠通過這套設施,實現真正的‘吃菜自由’?!?/p>
王忠紅在立體栽培設施內種植的番茄和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