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反向折疊180度被醫生斷言 “活不過13歲”,趴在瑜伽墊上完成高考的山東男孩姜延琛,在歷經4次高風險手術后,目前已能“躺平”。
8月26日出院的他,即將重返大學校園。
“折疊男孩”打開了 “折疊人生”,重獲新生。
???????
從病床到考場的抗爭
曾被專家斷言“活不過13歲”
在姜延琛兩歲時,身體出現異常——走路腳后跟不著地、無法自主蹲下,被確診為跟腱攣縮后接受了跟腱延長術。原以為這只是成長路上的小插曲,更艱難的考驗卻悄然襲來。
起初,他后仰的頭還能被人輕輕扶正,后來脖子逐漸發硬;初三時,脖子折疊貼到后背;再往后,身體逐漸成了 “Z形” 畸形,頭和脊柱之間僅有一只手厚度的間隙。
母親于梅英在此期間帶著他奔波于各大醫院,得到的卻是令人絕望的答案—— 一種罕見的先天肌肉病,病因不明,更無從談起治療方案。
姜延琛成了國內乃至世界首例 “反向折疊” 患者,甚至有專家斷言他活不過13歲,這無疑給了他 “死刑” 般的判決。
去年的姜延琛
雖病情持續惡化,姜延琛卻未向命運低頭,努力適應身體變化,自己完成穿衣、刷牙等日常動作;學習上更是從未放棄,其他同學端坐聽課,他便跪坐在椅子上,不斷調整姿勢才能看清前方的黑板。
于梅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每天在家與學校間往返數趟,接送兒子上學、回家吃飯;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也伸出援手,每天安排兩名同學輪流接送他上下樓,日復一日從未間斷。
就這樣,姜延琛 “折疊” 著讀完了高中。
2022年,他趴在瑜伽墊上完成高考,以超出山東二本分數線近60分的成績被德州學院錄取。
2023年5月,姜延琛因畸形導致呼吸困難,被診斷為脊柱反向折疊嚴重畸形,由基因突變引發的罕見性先天肌肉營養不良,在全世界都屬首例。
4次手術矯正170度
世界首例反向折疊人矯正手術完成
成都京東方醫院脊柱外科的梁益建醫生回憶,2024年姜延琛來到醫院時,病情已岌岌可危:極重度脊柱反向折疊導致胸腔、腹腔極度狹窄,臟器被擠壓在狹小空間;二型呼吸衰竭讓他血液中氧氣含量遠低于正常標準,二氧化碳嚴重潴留,隨時可能因血液酸化引發腦水腫、昏迷。
梁益建向家屬坦陳:“不手術,很可能致命;做手術,風險極高但有希望,這是兩種完全相反的選擇。”家屬權衡再三,最終決定治療。
姜延琛接受手術 院方供圖
據梁益建介紹,這場手術的難度遠超常規脊柱矯形。他說,與常見 “駝背”(正向折疊)不同,反向折疊患者的脊柱向反方向彎曲、拉長,胸腔薄如紙,肋骨無法膨脹,膈肌因胸腹腔高壓難以下降。“從肚子上摸甚至能摸到主動脈,胸腔腹腔的整個前后徑都很短,呼吸空間極度狹小,引起了呼吸衰竭。”
且姜延琛的肺功能僅為正常人的20%,還伴有重度骨質疏松,骨質甚至達不到60歲女性的水平,這些都為手術增加了難度。手術中還需考慮麻醉、呼吸障礙、大出血、癱瘓、循環衰竭等危急情況的緊急預案。
“就像在深井里操作,周圍全是重要結構。”梁益建這樣描述手術環境的嚴苛,臟器擠在狹長體腔內,腹腔高壓使靜脈血主要通過椎管內靜脈叢回流,手術全程出血量較大,視野不清;脊髓被拉長變細,周圍纏繞大量靜脈叢,一旦損傷便意味著癱瘓。
姜延琛既往手術導致頸椎解剖結構破壞,頸椎前后截斷操作需精準避開椎動脈,毫米級偏差都可能致命。團隊最終創新采用“反向截骨”方案,才將拉長的脊柱矯正成類似“駝背”的狀態以創造手術空間。
從2024年12月4日的反向截骨矯形手術,到今年6月25日的胸椎段矯形手術,梁益建帶領團隊先后為姜延琛開展4次手術,矯正約170度,這也是世界首例反向折疊人矯正手術。
姜延琛和母親對四次手術后的效果感受真切:第一次手術后,腰不再折疊得那么厲害;第二次手術后,頸椎修復,能完全平躺、自己翻身,平躺時間也大大延長;第三次手術后,姜延琛的腿能完全打開;第四次手術后,以前平躺時前胸高于身體其他部分的情況消失了,前胸變平了。
今年8月6日,姜延琛在病房迎來21歲生日,已能坐在病床上的他第一次看清楚了大家的正臉。
“和以前的20年分道揚鑣,我將迎來新的人生。”他高興地說。
姜延琛已能躺平
歷經超10萬分鐘康復訓練
“折疊男孩”即將重返校園
自去年8月入院以來,姜延琛每天訓練十多個動作,每個都需反復上百次,平均每天訓練6小時,總時長約兩千小時,超10萬分鐘。
醫院康復治療師楊瀟說,每當此時,不少重癥患者會找理由放棄,但他從沒退縮過。
手術成功后,姜延琛將于8月26日出院返回山東老家。隨著開學時間臨近,他也即將重返他心心念念的校園,并已初步制定好考研計劃。
身體恢復后,他說自己還要到處走走看看,“去西安看‘心上熊’七仔。”
姜延琛進行康復訓練 院方供圖
為醫生團隊點贊
?祝福你,21歲的姜延琛
昂首闊步,奔赴夢想?
姜延琛,梁益建,“折疊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