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2025年上海書展上,一款“魯迅同款毛背心”火上了熱搜。這款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旗下文創(chuàng)品牌“人文之寶”推出的“魯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復刻魯迅標志性穿搭,讓年輕人爭相搶購,名人學者集體上身。這件1926年許廣平寄給魯迅的毛衣,仿佛一件時尚單品,在線上線下掀起了一股潮流。
這種走紅并非偶然,由文字“粉”上名人的人格,追摹一些具象物,自古以來也不罕見,謝公屐、東坡肉都屬此類。這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人們所喜歡的不只是文字本身,不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學家”的符號,而是一個完整的靈魂——有著入木三分的筆觸,也有著柴米油鹽的生活。
就像魯迅的形象,也早已在這種視角里被重新建構。比如魯迅愛看電影、愛坐汽車兜風,都令人會心一笑,而他的“時尚語錄”——“瘦子避黑衣,胖子忌橫紋,腳短穿白鞋,方格勝橫格,豎紋顯高挑”,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那個課本上因為“背誦全文”而令人生畏的魯迅,在一種全方位的掃描中,拉近了與人們的距離,重新被還原成一個“真實的人”。這絲毫不影響他“了不起的文學家”的地位,相反,卻讓他更具魅力。
正是這種“日常性”的發(fā)現(xiàn),給了文創(chuàng)產品巨大的空間。魯迅的毛背心之所以能夠走紅,不只是因為它復刻了一件老物件,而是通過可觸摸、可穿戴的形式,讓公眾在今天與一位百年前的大文豪產生了一種“生活上的相遇”。當人們穿上這件毛背心時,不僅是在消費一件商品,更是在參與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體驗。
近些年這種有創(chuàng)意的文創(chuàng)產品并不少。圍繞魯迅這個IP,還有金句折扇、“迅哥兒”保溫杯等等文創(chuàng)產品,卡夫卡系列包袋等也頗受歡迎。人們越來越樂見深邃思想從生活的角度旁逸斜出,給厚重的文化添加一個親切的入口。
也要注意的是,文創(chuàng)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從致敬滑向輕佻。比如前不久媒體曝光,一批“迅哥兒帶你去掙錢”冰箱貼,“黃毛迅哥兒”、魯迅戴金項鏈的手辦,油炸臭豆腐造型的魯迅絨毛玩具產品,就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很多人不能接受魯迅的形象被如此解構,魯迅長孫周令飛也斥責稱破壞魯迅形象的文創(chuàng)品“簡直是惡搞”。
知名人物終究有歷史定評,也有相對穩(wěn)固的社會形象。如果背離過遠,只是“博眼球”,恐怕也會起到反效果。所以,關鍵在于找到一種恰當?shù)钠胶猓?strong>既能把深邃的思想拉近到日常生活里,又不至于消解人物的精神內核。唯有如此,文創(chuàng)才可能真正成為文化再生產的一部分,讓公眾在親近中感受到思想的分量,而不是僅僅把它們當作一時的噱頭。
仔細想想,這些了不起的人物,其實他們真實的生活就已經足夠豐富,足夠令人回味不盡。人們哪怕能從中挖掘出精神氣脈的貫通之處,就已經足夠動人。人們不必畫地為牢,也不該刻意歪曲,還是應當在尊重史實與審美的前提下,鼓勵多元視角的闡釋,讓這些歷史人物以鮮活的方式重現(xiàn)于日常。
魯迅,毛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