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我國高發的頭頸部惡性腫瘤,約70%患者就診時已發展至局部區域晚期,針對這些患者,高療效的選擇不少,但副作用常常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何給患者提供“高效低毒”的治療方案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懈探索的目標。
近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院士、孫穎教授團隊聯合全國共13家單位,首次在局部晚期鼻咽癌中通過Ⅲ期隨機對照試驗,創立了免疫治療聯合“去同期順鉑”放化療的新方案,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提供了一種“高效低毒、耐受性好”的全新治療選擇。該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
據悉,局部區域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是在同期放化療基礎上聯合誘導化療或輔助化療。其中,基于順鉑的同期放化療是治療的基礎,然而順鉑的使用伴隨著顯著的血液學和消化道毒性,如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應。在與放療聯合使用時,可能導致嚴重的口腔黏膜炎和體重下降,這些副作用常導致患者難以完成整個療程,從而影響治療的連續性和整體療效。此外,順鉑化療還可能帶來嚴重的晚期后遺癥,包括聽力損傷和腎損傷,這些副作用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順鉑的高毒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臨床問題。
在既往研究中,馬駿院士、孫穎教授團隊已證實了在放化療基礎上全療程或輔助時相聯合PD-1抑制劑可提高無事件生存率,然而全療程免疫聯合療法所引起的毒性事件也相應地增加,嚴重急性毒性發生率高達74.2%。
“既然PD-1抑制劑可有效提高生存率,那么在聯合PD-1抑制劑的基礎上豁免同期順鉑化療,或可在保證療效的同時減少毒性。”馬駿說。為此,研究團隊前期通過研究初步探索了“全療程免疫、同期去順鉑”的聯用策略,發現該策略可使鼻咽癌患者3年生存率達到88.5%,同時顯著減輕毒性。
基于此,研究團隊再接再厲,牽頭開展了一項多中心、Ⅲ期、隨機對照試驗,納入了共532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標準治療組接受全療程特瑞普利單抗聯合GP方案誘導化療和順鉑方案同期放化療;豁免同期順鉑組則在標準治療組基礎上去掉同期順鉑。
經過37個月的中位隨訪后,研究團隊發現兩組在總生存、無局部區域復發生存、無遠處轉移生存上均無顯著差異;在不良反應方面,豁免同期順鉑組的3~4級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3%,低于標準治療組的63.6%,兩組均未報告治療相關死亡。基于患者報告的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豁免同期順鉑組在放療期間具有顯著更好的耐受性和生活質量。
這一研究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提供了一種兼具高療效與低毒性的全新治療選擇,有望重塑鼻咽癌的標準治療模式。目前,免疫治療聯合“去同期順鉑”放化療新方案也已被納入2025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鼻咽癌治療指南(1A類推薦)。
(全媒體記者徐依勵 通訊員文朝陽、趙現廷、鄭敏珊)
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