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點半,山西長治市八一廣場,散步的市民多了起來。長治市人民醫(yī)院護士范潞霞來到廣場一角,將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心肺復蘇模擬人等道具擺放在長凳上,支起“急救地攤”。這些“家當”,已陪伴她走過14年。
“我是教大家急救知識的,感興趣的可以學一下。”范潞霞主動上前招呼過往行人。
“孫子正是好動的時候,吃飯真讓人操心,是不是有種應對吃東西噎住的急救方法?”一位老人問道。
“您說的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又叫腹部沖擊法,1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用這個方法。”范潞霞邊講邊示范,手把手教老人正確的發(fā)力姿勢,直到老人完全學會。
“做心肺復蘇萬一壓斷肋骨怎么辦?”又有人提問。
“成人胸部按壓深度要達到5到6厘米才有效,有時候確實會壓斷肋骨。一定要先救命后治傷,不要錯過‘黃金四分鐘’。”范潞霞鼓勵大家在掌握正確急救技能的情況下大膽施救。
不斷有人上前詢問,范潞霞一直忙到了晚上10點。
回憶起開始做急救科普的契機,范潞霞說,自己有一次上班路過急診科,聽到有患者家屬嚎啕大哭,原來是一名15歲的男孩在晨跑時心臟驟停,雖然全力搶救,但還是因為錯失“黃金四分鐘”失去了生命。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如果大家學會急救方法,有些悲劇是可以避免的。”由此,范潞霞萌生了做急救科普的想法。2011年開始,她利用休息時間走上街頭,教路人急救技能。
一開始,有些人常把范潞霞當成推銷東西的騙子,她剛拿出道具,人群“嘩”一下就散了。“我不是騙子,我是教大家急救知識的。”范潞霞解釋了一晚上,也只有四五個人愿意學。她給自己打氣,“哪怕教會一個人,關鍵時刻也能救命。”在她的努力下,愿意學習急救知識的人越來越多了。
范潞霞還不斷更新科普內(nèi)容。幾年前,她去外地出差時,在機場看到一臺AED,她便自費購買了一臺AED培訓機教大家使用。針對不同人群關注點不同的情況,范潞霞還會結合臨床經(jīng)驗,有針對性地講解不同的急救方法。
日復一日的科普中,有很多令人欣慰的時刻。一次,范潞霞去社區(qū)宣教急救知識,一位居民前來道謝,“之前孫子吃糖氣管被卡,就是用了你教的急救法,才及時搶救了回來。”
漸漸地,范潞霞講出了名氣。天氣好的時候,八一廣場上的市民比較多,她經(jīng)常講到晚上10點以后。不少企業(yè)、學校、社區(qū)等也邀請她去做講座,她總是欣然答應。也有人提出給報酬,范潞霞卻一直堅持公益科普,連來回路費都不讓別人出。
“只要負擔得了我就去,如果收費就變味兒了。我什么也不圖,只想傳播急救知識、挽救生命。”14年來,范潞霞堅守初心。她的善舉感染、帶動著身邊的人,不少同事也跟著加入了公益科普急救知識的隊伍。
再過兩年,范潞霞就要退休了,她計劃著去全國各地旅行,“我想走到哪里,就把‘急救地攤’支到哪里。”
范潞霞,急救地攤,公益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