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酷暑難熬,我不禁在想,在沒有電扇、空調和現代科技的古代,人們是怎樣對抗炎熱夏天的呢?其實,古人應對酷暑的智慧,它既融合了自然哲學與生活實踐,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
首先,是精神調息。古人認為,暑熱不僅是外在的氣候問題,更與內在的心境息息相關。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銷暑》詩中寫道:“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這寥寥數語,道出了古人一種重要的消暑智慧,就是心態平和能增強對高溫的耐受力,在自然清涼中尋求身心寧靜。
其次,古人還善于利用自然環境和建筑結構來進行防暑降溫。漢代已有在屋內鑿井降溫的做法,古人不但利用井水涼氣調節室溫,并且還加上了井蓋,以防老人和小孩不慎墜井。在唐代,長安人已經開始用錦緞搭建涼棚,舉辦“避暑會”;到了宋代,則流行風亭水榭納涼以及通過掛竹簾隔熱等。
尤其是唐代宮廷里出現的“涼殿”,利用水力驅動風扇,屋頂流水形成水簾,有點像“人造瀑布”與“循環水系統”的降溫方式,更加讓人覺得那是一種古代的“科技發明”。
再者,飲食消暑也大有妙處。古人將夏季的飲食也列入了防暑降溫的范圍之內,這個時節里的飲食,既注重清涼,又講究養生邏輯。比如陜西鳳翔雍城遺址和河南新鄭的戰國冰井,其功能相當于今天的冰箱,用于冰鎮食物和酒水。宋代街頭四處可見的“冰雪甘草湯”“冰酪”,更是早期的冷飲、冰淇淋。夏天除了吃冷飲,古人還發現喝熱茶能促進排汗祛濕,帶走體熱,于是暑天喝熱茶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蘇軾曾為此寫下了“日高人渴漫思茶”的佳句,它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在烈日下行走,感到疲倦口渴,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想喝熱茶解渴的念頭。對于像西瓜、李子、荷葉、綠豆湯等,都被古人廣泛作為清熱解暑的食物。
同樣重要的,還有一些消暑器物。比如僅僅起居寢臥之物中的枕,便有了瓷枕、玉枕、木枕、竹枕等,其中隋唐流行,在宋代發展到巔峰的瓷枕,不但造型極盡精美別致,而且飾以的刻花、詩文、釉色,更為我國古代的瓷器藝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另外,古代素有“竹夫人”之稱的竹編鏤空抱枕,既通風透氣,又可內置薄荷提神,于是便由此誕生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的美妙詩句。
顯然,古人的防暑降溫智慧,既有“心靜自然涼”的精神超脫,又有“涼殿”“冰井”的科技巧思,更不乏飲食品茗的生活雅趣。這種順應自然、內外兼修的哲學,現如今仍有值得借鑒的價值。在一味地依賴電扇、空調的當下,或許我們也可以從古人的智慧中找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清涼之道。
古人,清涼之道,防暑降溫,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