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實訓現場,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優秀技術能手劉文兵手持電路板的身影成了年輕員工最熟悉的風景。20多年來,任何一個檢修現場都是他的“移動課堂”。
作為中國海油集團公司首席技師評審專家、中國海油上海分公司劉文兵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劉文兵獨創“三維立體”培養模式,自主編寫了6套教材,各種三維模型讓復雜設備一目了然。尤其是,他編制的《透平故障檢索表》將140余次應急經驗轉化為標準化流程,創新提出“1+N”師帶徒機制,1名專家帶領6名徒弟全程參與項目實戰,以練促學,為員工快速成長拓寬渠道。
扎根一線:與鋼鐵對話的“設備醫生”
“設備的每一次振動都是脈搏,每一聲異響都是低語。”劉文兵的辦公桌上,聽棒磨出了溫潤包漿,設備手冊寫滿朱筆批注,電路圖筆記本翻得卷了邊——這“老三樣”是他與鋼鐵設備對話的“聽診器”。
2016年,兩臺新投用的燃氣透平干氣壓縮機成了“攔路虎”,機組頻繁停機,重新定制限流孔板不僅要動火作業,更會拖慢工作進度。時任設備負責人的劉文兵帶著團隊一頭扎進現場,三天里拿著流量計反復測算,手繪出多級限流孔板圖紙。當機械師用現有材料加工的裝置安裝到位,機組一次性啟動成功,這項創新方案,后來捧回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2023年臺風季的應急搶修,至今仍是團隊口中的“經典戰役”。透平發電機控制板突發故障,國外廠商以技術保密為由拒供圖紙,更換新板成本高且需等待較長時間。劉文兵帶著徒弟們拆開設備,用萬用表逐個測試元件,在臨時搭建的工作臺前逆向繪制電路圖。五天五夜的連續作戰,不僅修復了電路板,更優化了控制算法,讓困擾現場多年的“啟機難”成為歷史。
創新突圍:打破壟斷的“技術尖兵”
工作室墻上的“攻堅地圖”上,紅色圖釘密密麻麻——每顆都代表著攻克的一項進口技術壁壘。最醒目的那顆,標注著“一控制系統國產化改造”。
2024年,機組一控制系統升級陷入僵局:國外廠商開價高昂,還附加了多年獨家維保條款。“核心技術攥在別人手里,就像被卡著喉嚨。”劉文兵在技術會上拍了板,“咱們自己干!”三個月里,團隊破解通信協議、編寫控制程序,將多個關鍵部件全部納入國產控制體系。改造后的機組響應速度提升,年省維護費用80萬元,更打破了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
這樣的“突圍戰”不勝枚舉:外輸壓縮機透平閥頻繁故障,他提出國產化維修改造,省下進口費用;研發相關通訊技術破解關鍵系統通信難題,省去服務器采購資金;首創“干氣密封快速清洗”技術更是免去了高壓壓縮機解體維修的時間,大幅減少產量損失。
智能化轉型中,他主導的關鍵技術,讓原來條件受限的臺風無人化模式從設想變為現實。2024年臺風“梅花”過境時,操作員在控制室遠程監控,保障了現場穩定運行,創造了新的價值。團隊研發的海管智能封堵方案,將改造工期壓縮45天,如今已成為行業標桿。
截至2024年,劉文兵團隊累計完成122項技術攻關,9項國家專利,創造經濟效益超1億元。
匠心傳承:點亮現場的“技能燈塔”
從2022年牽頭組建專家問診平臺,到2024年創新工作室掛牌,劉文兵帶領團隊交出的成績單格外亮眼:兩年間完成77項跨專業技術問診,涵蓋四大專業,2024年45項攻關課題中40項落地見效。壓縮機燃機排煙受阻,他蹲守現場48小時調試,挽回損失;機組葉片受鹽霧侵蝕,他主導的涂層工藝改進讓壽命延長三成。“劉工的聽棒能辨百種聲……”年輕技術員李磊說,一次干氣壓縮機效率異常波動,正是劉文兵憑聽棒捕捉到細微異響,順藤摸瓜找到進水的溫度變送器接線盒。
2023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劉文兵指導的選手在電工賽項中取得佳績。工作室培養的16名高技能人才中,3人成長為中國海油上海分公司技術帶頭人,4人獲評“上海市技術能手”。“修設備和育人一樣,要給方法不給答案,要授人以漁。”這是劉文兵常對徒弟說的話。年輕技師張天龍記得,修復一收球桶球閥卡滯故障時,師傅讓他先獨立制定方案,再逐點打磨優化,“那套方案后來成了標準化作業指導書”。
從劉文兵26年的工作筆記提煉出的《現場設備管理策略》,到主導整合35名專家資源的“長三角專家協作平臺”,劉文兵的傳承之路越走越寬。這個年均解決30余項難題的遠程診斷系統,讓他的技術經驗跨越海域邊界,把更多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為行業標準,將自主創新的印記深深鐫刻在每一處技術攻堅的戰場上。(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王冬梅 通訊員張寅盈 張天豪)
劉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