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紀念魯迅,重要的是理解他那深沉的社會責任感、文化自覺與自省精神。我們紀念魯迅的正確方式,是閱讀他的作品、理解他的時代、踐行他的精神。
近日,紹興魯迅紀念館的一面“魯迅夾煙”墻,遭到某游客投訴。投訴者認為,該墻畫不僅會誤導青少年,還有引導人室外聚集抽煙、危害他人健康的風險,建議將其換成魯迅右手握拳的畫面。
對此,網友評論大體呈現一邊倒態勢:歷史人物并非完美圣人,刻意美化或遮掩部分事實,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紹興魯迅故里景區回應稱,始終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不輕易改變魯迅故里在廣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回到魯迅與煙這一事實本身:吸煙確是他真實的習慣,但這一行為需放回他所處的時代中理解。當時,公眾對吸煙危害的認知遠不如今日,醫學研究也尚不充分。而且,魯迅煙癮雖重,也曾多次嘗試戒煙,只不過始終未能成功——這樣一個在煙癮中掙扎的、不完美的魯迅,反而更顯真實、更可親近。
此次爭議,令人不禁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翻越站臺給“我”買橘子的描寫,還有人半認真半調侃說是“違反交規”。兩者看似無關,卻折射出同一種認知誤區——脫離歷史語境,用今天的標準去審視過去的人物和行為。
此次投訴的理由之一是會對青少年的行為規范有不良影響。魯迅曾說:“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這句話仿佛是對此次投訴的超前回應。現實中,大人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另一方面,卻常下意識地為他們篩選信息。這種看似出于保護的做法,實則是以“過度凈化”替代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孩子辯證看待世界的能力,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從而在面對復雜現實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
現實中,每年上百萬人次參觀魯迅紀念館的這面墻,其中不乏大量青少年。這恰恰是一個引導青少年更全面地認識歷史人物的好契機:魯迅的偉大,不在于他是否抽煙這樣的生活細節,而在于他的思想與精神。我們可以借此引導孩子,什么是值得學習與傳承的品質,什么是不必模仿的行為——這正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今天,我們紀念魯迅,重要的是理解他那深沉的社會責任感、文化自覺與自省精神,而非糾纏于個別生活細節。我們紀念魯迅的正確方式,是閱讀他的作品、理解他的時代、踐行他的精神。
歷史不應是任人打扮的娃娃,也不應是可以隨意刪改的劇本。若一味追求“完美”,刻意塑造一個“無瑕”的魯迅,反而會模糊他作為一個真實歷史人物的生動面貌,也讓我們錯失一次引導年輕人走進真實歷史、直面復雜人生的教育契機。
總之,在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將人物放回原有時代中理解的同時,也應以教育的信心,相信年輕一代有能力在真實、完整的歷史面前做出自己的判斷——他們能夠接納復雜、辨別是非,并在認識局限的同時,真正接過那些跨越時代的精神遺產。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