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清華大學新生開學講座上,《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在讀博士生龐眾望,作為優秀學生代表進行發言。演講中,他回望了自己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心路歷程,并激勵學弟學妹們勇于探索。
龐眾望整個演講大約5分鐘,全程脫稿。也因為他的故事足夠勵志,在互聯網上引發了刷屏式的傳播。被這份勵志演講打動的不只是現場的新生,還有千千萬萬網友。
今年26歲的龐眾望,出生于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父親因病無法與人交流,母親下肢殘障行動不便,面對家庭的重擔,龐眾望一邊勤于學業,一邊照料家庭。人生的前18年里,龐眾望曾因先天性心臟病命懸一線,曾為母親住院挨家挨戶借錢,也曾為還債撿廢品賺錢。
就是在這種逆境中,2017年龐眾望考上了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8年后,當他以博士的身份,站在講臺上向人們講述一路走來的歷程,這如何不令人動容?如何不讓人為他生命中所蘊含的堅韌力量感到震撼與敬佩?
龐眾望的演講之所以刷屏,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故事“特殊”,更在于這個故事“普通”的一面——他其實展現的是一個普通學生,在今天實現階層流動、命運改變最現實也最可能的路徑。
就像他在講臺上說,他剛來到清華時也會迷茫和不安,但當時有位老師告訴他們,“每位來到清華的學生都是一張白紙,未來的人生需要自己裝點和描繪”。而他正是從一張白紙開始,逐漸找到了自己。他在大學里經歷了各種嘗試和探索,曾經在400多天的時間里,在實驗中反反復復失敗,直至最后成功。
而今天,他可以自信從容地站在講臺,堅定說出自己科研報國的志向。是從高考到大學一系列教育的過程,讓他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告別了過去的艱難境遇,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重生。
這個故事屬于他,也屬于所有人。我們每一個人出身不同、境遇不同,但都有可能通過教育描繪“一張白紙”。教育給予的是一種可能性:只要抓住這個機遇,就有可能掙脫出身與環境的束縛,在知識滋養中開辟出屬于自己的道路,重建自己的人生價值。
類似的公共話題其實并不少,人們也向來愿意傾聽這種勵志故事。就在今年7月,北京工業大學一名博士生的論文致謝也在網絡走紅,作者自述從小和父親一起挖煤,一步步從專科逆襲到了博士,同樣令人十分動容。
當這些演講、致謝刷屏時,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青年努力上進的勵志故事,更是對“教育樹人”“知識改變命運”等理念的由衷認同。年輕人哪怕面臨巨大的困境,依然能通過對知識的汲取,將自己的人生軌跡逆轉,這些既源自個人的努力,也源自教育體系的整體托舉。所以,這些故事最終指向的,是社會對教育意義更深層的理解。
相信人們圍觀這些故事,除了對主人公的贊嘆,也會有對教育的期許——期待教育這篇大文章能夠越來越細節飽滿、堅實厚重,讓所有像龐眾望這樣的青年,都能在公平的起點上從容邁步,用知識打開命運的可能性。
龐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