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
您的位置: 視野
從九三精神到昆曲傳承:原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王選與北方昆曲劇院的文化情緣
2025年09月03日08:59 來源:環球人物網 作者:丁文軒
小號 中號 大號

前言

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有人用科技改變社會的運轉方式,也有人用文化點亮民族的精神燈塔。當科學的理性與藝術的深情匯聚為一體,一種超越時代的力量便得以顯現。站在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的交匯點,這股力量曾托起一門古老的藝術,使之免于湮沒,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光輝。

昆曲,誕生于六百多年前,如果上溯到宋代蘇軾創制的磨調,隋煬帝創制的水調,昆曲的音樂源頭有近1500年的歷史,因此昆腔“水磨調”素有“百戲之母”之美譽。它曾在千百次的唱念做打中承載士人之雅志,寄托文人之心曲。然而在現代社會的浪潮下,這門藝術一度瀕臨消亡。正是在這一危急關頭,一位科學家以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架起通向文化的橋梁,又以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兼京昆室主任的身份,將個人的智慧與責任融入昆曲的命運之中。

在王選辭世的那一天,北方昆曲劇院四十余位同仁集體前往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吊唁,有同仁動情地說:“他不僅是科學的巨匠,更是昆曲的知己。”

身為九三學社的一員,我無法僅以旁觀者的心情書寫這段往事。緬懷之情與敬仰之意交織于心,促使我去追尋他為昆曲留下的足跡。科學與文化在他的身上完成了最動人的交匯,而昆曲因這份交匯而重獲新生。

科技托舉文化:漢字激光照排與昆曲曲譜的重生

漢字歷來以其結構復雜著稱,在計算機時代以前,一直被視為數字化排版的難題。王選帶領的團隊率先攻克這一障礙,研制出兼容簡體與繁體字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古籍、昆曲曲譜的數字化提供堅實技術支持。系統所采用的繁體字字形信息存儲技術,將每一個筆畫、每一個部首、每一種不同寫法都納入處理架構,實現了精準的數字采集與排版。這一成果不僅徹底改寫了中國出版行業的發展路徑,還遠揚至海外出版界,讓中華文字重現文化價值,跨越地域藩籬,讓世界再次品味漢字之美。

宜興昆曲研習社的社長逸山(高峰)正是借助這一技術整理校訂大量曲譜。那些曾靠手抄流傳、依賴口口相傳的傳統曲譜,如今得以以電子文本的形式再現,無論是劇本注釋、唱念格式,還是曲牌譜式,都被系統地修訂編錄保存。曲譜電子化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權威的文本依據,也讓昆曲學習者與演出者更便于查閱,推動昆曲從私人收藏走向公開展示,使古老曲譜重新在學術與舞臺上煥發光彩。

王選的這一技術成果不僅限于昆曲,也上升為一種文化自覺。他讓科學成為文化的堅實支撐,將文本處理與傳統藝術結合,使技術與藝術之間不再存在隔閡。每一次排版過程都如一次對話,喚醒古老文字的活力;每一次數字化完成,都凝聚他對民族文化深沉的責任感。正因如此,昆曲得以在現代社會中延續其傳承生命,而科學因文化的支持而升華成具有情感溫度的力量。這樣交融的效應,成為王選貢獻中最深遠的一環,成為后人繼續推動文化保護的核心范式。

身為昆曲文化守望者的人,無不對這一交融深感敬佩。科技將文本托舉于時代之上,讓傳承延續而不滅;文化則借助現代工具,重新站立于大眾舞臺。這種科技與藝術的深度結合令人動容,因為每一部排好的曲譜,每一份數字化資源,都映射出王選對昆曲未來的赤心與信念。

政策之力:王選與昆曲搶救的國家行動

針對昆曲時代邊緣化的現狀,王選主持調研并提出《搶救昆曲迫在眉睫》報告,提交給中共中央與國務院。這份報告既是對昆曲現狀的深刻剖析,更是一封呼喚國家層面關注的緊急動員信函。

國家財政部隨后設立專項資金,自2005年起連續五年撥付,每年五百萬元用于昆曲保護與傳播,這一資助力度在當時可謂罕見,為昆曲從衰微走向回春提供了重要保障。不僅如此,挽救行動迅速擴展:政策層面介入學校教育、劇院運作及曲譜整理等多個層次,制度化路徑為昆曲注入持續保護的可能。

全國政協京昆室在王選的主持下成為這一行動的組織核心。這個平臺聚集學者、藝術工作者與政策制定者,構建起文化與制度聯結的橋梁。調研不再流于形式,規劃也不再徒留紙頁;保護行動在制度框架內穩步推進,使昆曲的搶救與傳承得以從被動到主動、零散到系統。京昆室開創的模式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借鑒,讓文化搶救擁有長效機制。

面對重大文化使命,即便身處病榻,王選仍心心念念昆曲的未來。他并非為名譽而戰斗,而是出自對民族文化的深情守望。他以科學家的理性為昆曲爭取政策保障,以文化人的熱忱激勵無數昆曲工作者。他對昆曲的關切不是短暫的奮發,而是一種不舍晝夜、堅守使命的長久精神。在這一過程中,無數昆曲人把他的信念視為自己的精神燈塔,堅定前行。

現任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深切關注昆曲保護事宜,是當年珍視王選精神的延續之一。她在多次內部座談與外部交流中提到:昆曲走到今天,不僅得益于藝術家的執著,更有學界、科學界如王選這樣的文化守望者背后的默默推動。

在許多昆曲人的心中,王選代表了一種跨界擔當:既是科學家,又是文化守護者,是制度倡導者,也是情感的燈塔。他的行動讓文化與政策相互支持,讓保護不再是久遠的夢想,而是現實的制度。昆曲的發展因此獲得了堅韌力量,而這一份力量,在今天仍在延續、發酵,成為現代中國文化保護史上的動人篇章。

文獻與記憶:為昆曲建立文化檔案

昆曲的傳承,曾在長久的歲月中依賴師徒口授、民間流傳。然而文獻散佚的危機,幾乎將這門古老的藝術推至不可挽回的邊緣。許多傳統劇目的唱詞、曲牌乃至表演程式因缺乏系統整理而逐漸模糊,學術研究與舞臺實踐都陷入了重重困境。正是在這種文化危局中,王選以科學家的縝密思維和文化守護者的熱忱,推動了《中國昆曲精選劇目曲譜大成》的誕生。這套七冊曲譜,以劇院為單位進行整理編纂,匯聚了各地昆曲專家、樂師與學者的智慧,確立了昆曲文獻的權威框架。

每一冊曲譜不僅是文字與音律的記錄,更是歷史的重現。每一個曲牌、每一段唱腔,都經過反復校勘與考證,力求還原原貌。它不僅為昆曲研究提供了可依賴的學術文本,也為教育與演出奠定了堅實基礎。劇院能夠據此重現傳統表演,演員可以以這些曲譜為準繩校正音律與程式,學者則能夠在其基礎上追溯昆曲的歷史流變。這套曲譜不僅是紙上的記錄,更像是一部文化的生命檔案,將一度瀕臨湮沒的藝術重新固定在可被傳承、可被研究的堅實地基之上。

然而,文字只能描繪旋律的骨架,而昆曲真正的靈魂,往往寄寓于聲音與身段之中。王選深諳此理,因此,他投入大量心力推動昆曲音像資料的搶救工作。那些散落在民間的老錄音、塵封在劇院檔案室中的珍貴影像,經過系統征集與整理,成為昆曲藝術最真實的歷史見證。王選深知,只有讓后人能夠“看見”與“聽見”傳統的舞臺,昆曲才可能在時光中延續原初的風采。

在王選辭世后,他的夫人懷著深重的情感,將大量音像資料無償捐贈給全國政協文史館。這些記錄著老一輩藝術家身影與唱腔的影像,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更是昆曲歷史的集體記憶。學者可以借助它們比對曲調的演變,演員得以從前輩的手勢與眼神中體悟技藝,觀眾也能透過這些影像與聲音,觸摸到那些不應被遺忘的舞臺瞬間。這些珍貴的資料,猶如一座座文化的時光膠囊,將昆曲的精髓穩穩托付給后人。

在文獻與音像的雙重支撐下,昆曲得以走出脆弱的口耳相傳,邁向科學化、系統化的傳承之路。這不僅是一種學術上的勝利,更是一種文化信念的兌現。王選以科學家的理性與文化人的赤誠,為昆曲構筑了一個可被保存、可被傳承、可被再現的文化記憶體系。這是他留給昆曲最寶貴的學術遺產,也是他以一生踐行的莊嚴誓言: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時間的洪流中不被湮沒,而是以更清晰的姿態,走向未來。

北大情緣與劇院敬意:跨越科技與藝術的精神連接

2006年2月,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被一片肅穆籠罩。這里不僅是為一位科學巨匠送行的地方,更成為昆曲界心靈的朝圣地。那一天,北方昆曲劇院四十余位演員、樂師與學者集體到場吊唁,這一場面仿佛一場無言的文化禮儀,將科學與藝術的紐帶,在無聲的哀思中深深系結。

北昆院負責人在靈堂前深深鞠躬,話語簡短卻飽含情感:“沒有他,昆曲或許早已在歷史的風塵中沉寂。”這句話既是致敬,也是告白。劇院的藝術家們,帶著他們的折子戲、他們的唱腔記憶,默默佇立在靈堂前,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敬意。那一刻,科學與藝術不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在王選身上找到了交匯的支點。他不僅改變了漢字與科技的歷史,更以學者的堅守與文化人的柔情,成為昆曲復興背后最無聲的推手。

有位老藝術家曾多次回憶起這一幕,他稱之為“科學與藝術最深情的相遇”。昆曲能夠走到今天,離不開王選當年所奠定的堅實學術與政策基礎。他所開啟的那道橋梁,讓劇院能夠將目光投向更長遠的未來,也讓昆曲在科技與文化的雙重支撐下找到新的生命力。

作為學術高地,北大孕育了王選,也在他的推動下成為昆曲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昆曲專題講座、學術研討、校內演出等活動在此頻繁舉辦,曲譜整理、表演研究與文化推廣相互交織。昆曲在北大的校園里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古老藝術,而是可以被親身體驗、被青年學子感知的文化存在。許多年輕人因在北大的課堂或講堂上第一次聆聽昆曲,而對這門藝術心生敬意與熱愛。

在北大,科學與文化并非兩種割裂的力量。北方昆曲劇院在北大大講堂開設了昆曲專場,王選借助這片學術沃土,讓昆曲保護與學術研究互為支撐。他用科學的方法為昆曲建立文本與資料的標準,用文化的情懷讓科技脫去冷冽的外衣。正是在這種交融下,北大不僅成為知識的殿堂,更成為昆曲復興的重要支點。科技與藝術在此地完成了最浪漫的交匯,王選的精神也在這片校園延續,化作連接昆曲與時代的最牢固紐帶。

那一天在靈堂上,無論是北大的學者,還是劇院的演員,都明白王選所留下的不僅是成果,更是一份信念。這份信念讓昆曲不再只是歷史的遺產,而是能被傳承、被研究、被熱愛的文化力量。它跨越了科學與藝術的邊界,化作一座精神橋梁,連接起過去與未來,讓后人仍能在昆曲的唱腔中,聽見那份穿越時光的回響。

尾聲

歲月緩緩流淌,舞臺的帷幕一次次升起,古老的“水磨腔”依舊在燈影間回蕩。人們或許會記得那些名動一時的名伶,記得那些傳世的曲牌,可在昆曲重生的背后,還有一位以科技為筆、以文化為心的學者,將一生的智慧與熱忱化作一盞燈,照亮了這條曾經黯淡的古老藝道,讓歷史與未來在他的守望中緊密相連。

王選并未在舞臺上唱過一曲,也未執過梨園的行當,但他懂得這門藝術的脆弱與珍貴。他用激光照排喚醒了沉睡的文字,用政策與學術搭建起文化的防波堤,用病榻之軀守望那縷搖曳的曲調。他離去的那一天,北大講堂前的白花與淚水,北方昆曲劇院的同仁們深情鞠躬,都是文化世界最真切的謝意,是時代對一位守護者最深沉的頌歌。

有人說,科學是冰冷的理性,藝術是溫柔的感性。王選用一生推翻了這道藩籬,讓智慧與深情在昆曲中交織成不滅的火焰。他沒有為自己留下任何光環,卻為昆曲、為民族文化贏得了穿越時間的回響,也讓后人能夠在曲調聲聲中,聽見一個民族最悠遠的心跳。

當今的舞臺上,每一次曲牌響起,都是對他的無聲致敬。那份執著與信念,早已融入昆曲的旋律,化作一曲無形的長歌,隨著時間的推移,向歲月深處,緩緩傳揚,愈加悠遠,愈加清亮。

(作者單位:九三學社北京西城區文化支社,作者系北方昆曲劇院一級演奏員)


責任編輯:蔡曉慧
關鍵詞: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二十四小时日本高清在线www |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免费黄色一级毛片|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爽爽爽男女污污污网站|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久久五月天婷婷| 波多野结衣与老人公569| 日本一卡2卡3卡无卡免费|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131美女视频| 亚洲性猛交xx乱| z0z0z0另类极品| 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网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把女人的嗷嗷嗷叫视频软件| 波多野结衣制服诱惑|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1夜情网站|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男人插女人的网站| 国产系列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免费观看|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麻豆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国产日本韩国不卡在线视频|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