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線上溝通,絕不電話溝通;從不參與同事之間的閑聊;和領導一起吃飯總感覺不自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職場“斷親”。將不必要的社交視作工作中的負擔,盡可能減少與同事、領導的交流,用“去情感化”建立工作與生活之間清晰的邊界感。
應該如何看待Z世代的職場“斷親”?有人認為,讓工作的歸工作,生活的歸生活,可以讓職場人集中精力完成工作任務。但也有人認為,任何一家公司、一個單位如果只是由缺乏交流的孤立主體組成,那就會缺少凝聚力,也很難有長遠的發展。更有人將矛頭指向了年輕人的冷漠,認為他們的我行我素進一步導向了缺少人情味的職場文化。
不過,這樣的觀點對于年輕人來說恐怕不公平。數十年前,父輩們的單位仍保留著濃厚的集體主義氛圍,但隨著當下職場工作節奏的不斷加速,今天的Z世代不僅要面對更加復雜的職場環境,還要應對工作和生活壓力。因此,職場“斷親”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被動的選擇,而非情感上的主動疏離。
其實,職場“斷親”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近年來另一個在網絡空間廣泛流傳的說法,那就是“00后正在整頓職場”。透過現象看本質,兩者反映出的都是不合理的職場文化與新一代年輕人個性之間的激烈碰撞。
所謂“整頓職場”,并不是說00后真的已經在職場中掌握了話語權;所謂職場“斷親”,也不是說如今的Z世代真的拒絕與同事、領導進行交流溝通。而是說,當代年輕人已經不可能再無條件地接受傳統的工作價值觀和職場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糟粕。比如在正常工作時間之外還要接受工作任務,比如領導不切實際的“畫餅”等。換言之,年輕人更愿意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一些更加務實、更能體現個人價值的事情上,而不是被一些職場潛規則束縛和捆綁。
值得注意的是,職場“斷親”或許可以讓年輕人暫時遠離麻煩,但用長遠的眼光看,過度強調自我保護,也會讓年輕人在工作中感受到孤獨、倦怠,并不能減輕心理上的負擔。因此,企業、單位都應著力避免過度加班和無效勞動,更關心年輕人的職業發展,采取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這才是與Z世代的相處之道。
而對年輕人來說,正確面對職場焦慮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堂必修課。作為眼界、見識都超越了父輩的新一代職場人,完全可以和前輩、上級進行平等的溝通,完全可以在工作中發出自己的獨特聲音。一旦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年輕人就會發現,職場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進而言之,在職場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又何止是年輕人的追求和夢想呢?用有溫度的管理措施彌合職工與職場間的情感鴻溝,打造一個更加多元、包容、友好的工作環境,是所有職場人的共同期待。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