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重慶某學院防火墻及DNS設備采購事件”引發社會關注。9月6日晚,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發布調查情況通報證實,該學院采購的“普聯TL-R473G出口防火墻”,中標價格為85萬元一臺,但該型號產品在某電商平臺普聯官方旗艦店售價僅299元。最終多人被立案審查、專家遭解聘、企業被罰款9000元。
重慶三峽學院“防火墻及DNS設備采購中標(成交)結果公告”。圖/中國政府采購網
從調查結果來看,這起事件呈現出多重責任主體集體失守的特征。涉事企業洪正公司虛假承諾、惡意擾亂采購秩序的行為固然可恥,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采購鏈條上各環節的失職失責。作為采購方的該學院,從分管領導到具體工作人員都存在履責不力、把關不嚴的問題;代理機構市政采購中心未能切實履行委托職責,工作人員機械執行采購程序;評審專家更是將嚴肅的評審工作流于形式。這種“集體走過場”的現象,本質上反映出當前政府采購監管體系中存在著制度性漏洞。雖然調查未發現利益輸送問題,但各環節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恰恰構成了對公共資金最危險的威脅。
重慶市對此事件的處理展現出雷厲風行的作風和零容忍的態度。從學院分管領導到基層工作人員,從代理機構到評審專家,責任追究層層深入、不留死角。特別是對涉事企業的處罰,雖然9000元罰款相對于85萬元的采購金額看似微不足道,但將其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并禁止三年內參與政府采購的組合拳,讓違規企業真正嘗到了失信的苦果。這種既處理具體責任人又整治市場環境的雙管齊下做法,彰顯了當地政府規范政府采購秩序的決心。
然而,個案處理只是治標之策,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推動制度層面的系統性改革。縱觀近年來政府采購中的問題案例,共同特點都是披著“程序合規”外衣的實質違規。這說明現行政府采購制度過分注重形式審查,而忽視了實質監督,為權力尋租和投機取巧留下了可乘之機。當技術參數可以隨意定制、評審過程可以敷衍了事、價格比對可以形同虛設時,公共資金就不可避免地淪為待宰的羔羊。
構建科學有效的政府采購監管體系,需要從多個維度協同發力。首要任務是建立智能化的價格監測機制,將政府采購報價與主流電商平臺實時比對,對異常價格自動預警。其次要改革專家評審制度,推行盲審與責任追溯相結合的模式,將評審質量與專家信用直接掛鉤。再者要推進全流程陽光操作,除涉密項目外,從需求制定到驗收結算的所有環節都應當向社會公開。最后要強化聯合懲戒,建立跨部門的信用約束機制,讓失信者一處違規、處處受限。這些措施看似增加了管理成本,實則是防范更大財政浪費的必要投入,就像給高速公路安裝護欄,雖然需要鋼材支出,但能保障行車安全。
這起事件更警示我們,公共資金監管絕不能止步于程序合規的表面文章,必須追求實質正義的深層目標。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一分錢的使用都應當經得起良心和法律的拷問。當技術參數設置不再“紙上談兵”,當專家評審拒絕和稀泥,當價格核查真正較真碰硬,政府采購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經濟社會效益。
當前,我國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規范政府采購行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這既是對納稅人負責,更是對公權力公信力的維護。期待各地能以重慶案例為鑒,舉一反三、查漏補缺,在完善制度設計、強化執行監督、培育誠信文化等方面持續發力,讓政府采購真正成為陽光下的交易,讓公共資金的每一分錢都能產生應有的社會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