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時長119秒,實際播放123秒;倒計時80秒,實際廣告播出83秒……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某些長視頻平臺的貼片廣告普遍存在“偷時間”現象。“雞賊”至此,被網友諷刺為“賽博鬼秤”。
記者測試視頻App中廣告的計時。來源:紅星新聞
貼片廣告“偷”這三五秒是不是個事兒?用戶選擇觀看有倒計時的廣告,本質上是與平臺間的一種契約,即讓渡幾十秒的注意力,以換取內容的瀏覽權。這個契約的基礎,就是時長明確、規則透明。在這種背景下,某些平臺偷偷修改廣告上的“時鐘”,實質確如“鬼秤”一般是侵犯用戶的權益、辜負了用戶的信任。
那么,“偷時間”現象何以出現?還是在于部分平臺“利益至上”而監管滯后。由于用戶觀看時長、廣告完播率等數據被視為實現商業價值的核心指標,某些平臺為了讓這些數據更好看,更好向廣告主“交差”,便搞起了小動作。自以為多出個幾秒不會被用戶發現,即便發現了也沒有幾個人較真,實在不行最后還可以拿流媒體技術問題作“擋箭牌”。事實上,從“vvip”會員套娃,到隨意縮減視頻清晰度,再到用戶“被自動續費”,某些平臺已多次出現新型的、隱蔽的侵權方式。但由于在界定、取證、處罰等方面缺乏具體規定,導致用戶維權成本高昂,客觀上助長了某些平臺的僥幸心理,持續侵犯用戶權益。
誠信是數字經濟行穩致遠的基石,清理“賽博鬼秤”刻不容緩。對此,監管部門應主動作為,針對新型網絡侵權行為及時出臺明確規范,劃定“紅線”,亮明“底線”。同時,監管方式也應不斷創新,運用技術手段加強對此類行為的監測與識別,跳出“不舉不究”的窠臼,依法依規予以相應處罰,提高違法成本以形成震懾。
對任何平臺而言,用戶信任都是其最核心的資產。毋庸諱言,面對微短劇的沖擊、短視頻的流行,長視頻平臺確實面臨巨大競爭壓力。但越是如此,越應堅持內容為王,用高品質劇集節目以及誠信服務留住用戶。近年來,一系列熱播劇證明,真正優質的長內容依然有著龐大的付費用戶群。長視頻平臺自有其價值,何必在“幾秒鐘”上動歪腦筋敗好感呢?
廣告,長視頻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