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走進江西南昌市老年大學,一陣整齊而深情的朗誦聲悠悠傳來,令人不禁駐足聆聽。朗誦表演藝術團的成員們正以激昂而飽滿的聲線,重溫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他們不僅誦讀文字,更傾注了深沉的情感,仿佛與千年之前的王勃隔空對話,讓經典在聲音中煥發新的生命。
今年3月,南昌市老年大學朗誦表演藝術團正式成立,該朗誦團致力于弘揚南昌文化,打造精品節目,目前正全力籌備大型詩劇《滕王閣序》的排演工作。演出不僅涵蓋朗誦,更融合大鼓、南昌方言、民樂和舞蹈等多重藝術元素,致力打造一張彰顯南昌文化的亮麗名片。
這樣的文化傳承實踐,正在南昌市老年大學處處生根發芽。銀發學員們不僅在課堂中汲取知識、豐富人生,更積極投身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中,成為推動文化創新與傳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讓傳統技藝“活”起來
中華民族擁有璀璨奪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的生動見證。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南昌市老年大學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開設書法、國畫、戲曲、民樂等課程,為非遺傳承搭建起一座橋梁。近年來學校還陸續開設了豫章剪紙、贛繡、泥塑、陶瓷等非遺傳承班級,助力地方非遺文化傳承,并在校園開放日和老年文化藝術展演重點推介,加大非遺類專業宣傳力度。
繪染布畫班的萬陽智老師是萬家繪染布畫的傳人,萬家繪染布畫傳世300多年,從深宮走至民間,2007年被認定為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一直對布畫繪染有興趣的學員李冬妮在萬老師的指導下,創作出諸多優秀作品,參加各種工藝美術作品展覽和競賽。2020年5月,李冬妮創作的十幅染繪裝飾畫參加了日本東京港區中國傳統藝術交流展。在2023年8月,李冬妮還獲得了非遺萬家繪染布畫代表性傳承人證書,她感慨,“南昌市老年大學給我提供了第一節課,給我辦了第一次作品展,還強化了我對非遺的社會責任擔當和文化傳承使命感。”
還有很多像李冬妮這樣的銀發學員,不僅成為了傳統文化技藝的學習者,更逐漸成為文化傳播者。
84歲的贠淑真是南昌市老年大學資深學員,她雖然年事已高,但數十年來風雨無阻,堅持到校上課,在戲曲課上的那股認真勁兒絲毫不輸年輕人。“八旬”學霸的名聲傳了出去,各路媒體也慕名前來采訪報道。贠淑真的愛人和兒媳也深受她的影響,一同走進了老年大學,一家人相互鼓勵、各自學習。
近年來,南昌市老年大學持續推進評選“學習型家庭”,組織“家屬開放日”,讓家庭成員左手牽右手走進老年大學,通過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單元,將文化的火種播撒開來,逐漸蔓延至整個社會。
此外,南昌市老年大學通過組織學員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將學校的文化影響力從課堂延伸至社區,也讓傳統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公眾視野。
讓文化創新活力“強”起來
文化創新是傳統文化永葆生機的關鍵。近年來,南昌市老年大學通過應用數字化手段等方式,為銀齡群體突破傳統創作邊界,尋求文化創新提供試驗場與孵化器。
南昌市老年大學緊跟時代需求,聯合中國電信推出“智享樂齡AI助手”,依托DeepSeek模型提供24小時智能咨詢,成為老年學員的“智慧小棉襖”。聚焦主流AI工具,開設手機AI應用班、AI軟件基礎班等8個線下班級及2門線上課程,覆蓋文化創作等場景,創新“場景化+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復雜操作轉化為適老化指令,幫助學員創作懷舊視頻、AI詩詞等數字作品,助力老年人從文化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
2020年以來,南昌市老年大學還依托省內主流新媒體平臺舉辦了云上藝術節活動,不僅面向全市老年人線上征集作品,同時對學員成果匯報演出節目進行錄制展播,讓銀發學員有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2024年舉辦的第九屆老年文化藝術節展演活動通過線下演出、精品拍攝、線上展播相結合這一創新形式,吸引眾多老年朋友參與轉發、投票,各平臺作品播放量突破408萬人次。與此同時,南昌市老年大學還通過“老友大學堂”線上平臺開展云展覽、直播教學等,將優質課程和文化活動覆蓋至更廣泛老年群體。“老友大學堂”平臺上線課程超100門,注冊用戶突破16萬,訪問量達409.6萬次,讓優秀文化通過屏幕傳遞至千家萬戶。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市老年大學還不斷深化校地合作與產教融合,形成多維協同機制,探索文化傳承從單一輸出到生態共建的躍升。
老年大學作為“文化養老”的特殊載體,正以其獨特的方式賡續文脈、傳遞薪火,寫就一份充滿智慧與溫度的“銀齡答卷”。在南昌市老年大學,銀發學員在學習和傳承文化中收獲著美好生活,也用自己的熱情、智慧和行動,推動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南昌市老年大學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