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透露,我國正在規劃對一顆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演示驗證任務,驗證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這一充滿科幻色彩的計劃,是中國航天領域聚焦人類生存安全的一次務實探索。
???????近地小行星撞擊,被聯合國列為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之首。早在上世紀,科幻小說就曾暢想過人類抵御小行星撞擊的情節。如今,中國科學家將這份想象細化為可操作的方案——采用“伴飛+撞擊+伴飛”的任務模式,先派探測器抵近觀測,再由撞擊器實施高速撞擊,力爭通過撞擊產生極大動能,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使其數十年內不對地球構成威脅。科幻作品中“改變天體軌跡”的暢想,成為科研人員攻堅的現實課題。
科幻作品一直是我們對未來的大膽想象,也是在現實基礎上的夸張與延伸。從儒勒·凡爾納筆下的潛水艇,到《我,機器人》里預言的“人機交互”,許多曾經只存在于科幻小說里的暢想,如今都已成為現實。科幻是一種跨界的、跳脫的想象性思維,通過科幻大眾可以提前窺探未來科技發展的模樣,而科學的特質是嚴謹和理性,是從各種不同的發展規律中去尋找最本質的方法或者思路,二者有著本質區別。但正是因為一個個盡情放飛的夢想和為此不斷付出的努力,人類才能從我們繁衍生息的地球不斷探索、不斷出發,一次又一次向著宇宙深處邁出堅實的步伐。
科幻勾勒未來,科技兌現想象。科學是科幻的基礎,就像凡爾納筆下的潛水艇,是通過研發柴油動力系統、設計雙層殼體抗壓結構,才造出真正能潛入深海的潛水設備;《我,機器人》里的“人機交互”,得益于運動控制技術與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才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大眾視野。科技的高速發展,早已推動著其與科幻的關系,從單向的“預言—驗證”轉變為碰撞交融的共生體。《流浪地球》電影中的“硬核科技”,行星發動機、太空電梯等概念并非憑空產生,而是中國航天工業與科幻創作的共同結晶。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空間等技術,為科幻內容的互動與沉浸式體驗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科幻作品作為現實對未來的期許,也從前瞻性和預見性等方向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向。
科幻之于科學的獨特價值,還在于對科技倫理的深刻反思。《流浪地球2》中數字生命引發的倫理震顫,《造神年代》里AI造物主與人類文明的博弈……科幻作品的背后,是對科技與人性的持續叩問。在追逐科技發展的道路上,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審慎權衡科技與人性、道德、社會之間的關系,讓科技真正造福人類。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