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賬號“人大剛子”在社交平臺爆火。據報道,“人大剛子”確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的個人賬號。他坦言自己“下場”的目的是“堅持以學生為本、提升治理效率,共情共擔共創”。同時,他還建議學校每部處長亮明身份、立馬下場、及時回復、快速解決問題,與他打好配合。
“人大剛子”的個人賬號頁面
據報道,“人大剛子”的評論區儼然成為“許愿池”。通州校區與中關村校區班車過早結束、建議蘇州校區擴建教學樓、建議通州校區食堂增設面點和新鮮水果……面對學生提出的花式問題和建議,“人大剛子”直接在社交平臺作出“馬上研究,盡快優化,照顧好自己的學生”等答復。不是沒回應,不是等一等,而是開誠布公地回復“馬上”“盡快”。“人大剛子”爆火,不只因為高校領導“入網”的新鮮感,更因為互動之中、言辭之間,能讓人感受到對學生訴求的重視、提升校園治理效率的態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因為接地氣的交流方式,受到學生歡迎。武漢工商學院校長孔建益向學生公布手機號,至今收到學生3萬多條短信,全部一一回復。天津財經大學上線“你呼我應”平臺,只要學生在這一平臺上提出訴求,就會收到相關負責人的快速響應。有的高校校長堅持用電子郵件回復學生來信;有的高校設立校長聊天日,面對面傾聽學生心聲。這些高校管理者“入駐”方式不同,行事風格各異,但都做到了主動與學生打成一片,認真傾聽學生心聲和訴求,真心實意與學生互動交流,想方設法幫學生排憂解難。
在很多大學生眼里,高校管理者忙于科研、調研,不僅有開不完的會,還要應付各式各樣的檢查,校長書記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平時難得與學生見一面。可與學生交流、為學生服務,不正是高校管理者的重要職責?
高校管理者要做好校園治理、提升教育質量,不是坐在辦公室里就能辦到的。如果離學生的生活太遠,聽不到學生的訴求、不了解學生的期待,辦學治校就容易不切實際。曾幾何時,高校管理者與學生當面聊天是家常便飯。隨著時代的變化,校長信箱、郵箱陸續成為收集學生意見和建議的方式。近年來,使用郵箱和信箱的學生也越來越少,年輕一代更習慣待在網絡空間、使用即時通信。“過時”的或不那么好用的反饋途徑,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擺設,不僅不能讓學生開口說話,還會拉遠學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高校管理既以學生為本,就該適應新趨勢主動擁抱新平臺。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聯系學生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尤其是黨委書記、校長,要主動進課堂、進班級、進宿舍、進食堂、進社團、進講座、進網絡,深入一線聯系學生。聯系學生,就該走進學生的網絡世界,就該主動對接學生的訴求。不管是“人大剛子”爆火,還是孔建益校長廣受好評,都是因為真誠引發學生共鳴,都是高校和學生彼此信任的雙向奔赴。
學生需求在哪兒,就該去哪兒聽意見。不管是通過社交平臺還是手機短信,真誠與學生互動,真心為學生辦事,就是最佳的交流方式。
人大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