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游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再滿足于打卡式游覽,文博講解需求隨之水漲船高。據《人民日報》報道,不少讀者反映部分“導游”講解渲染封建迷信、隨意歪曲歷史、傳播低俗內容,讓歷史文化在錯誤解讀中變了味兒。湖北武漢讀者邱先生是個歷史愛好者,到北京游覽,本想收獲一場歷史文化盛宴,但“正經歷史沒聽到多少,低俗段子和鬼故事反倒是講了一路”。
在故宮,有導游故弄玄虛,大談特談所謂的“陰陽道”;在名人故居,有講解者信口開河,將“周末”的概念直接套到宋代,令人啼笑皆非;在網絡平臺,有不少博主為了流量歪曲歷史、進行低俗講解……凡此種種,雖冠以文化傳播之名,實則傳遞虛假、低俗、迷信的內容,不僅會嚴重誤導游客認知,更會玷污歷史文化的神圣,亟待正本清源。
文博講解是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其本質是傳遞真實歷史和人文精神。一處古跡、一件文物的價值,不只在物質本身,更在于其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講好真實歷史、傳承人文精神,離不開專業的講解隊伍。2023年8月,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提升博物館講解服務工作水平的指導意見》提出,社會講解個人或團體應尊重史實,主動加強學習和培訓,提升講解服務能力,確保知識傳播的客觀性、準確性。但現實中,文博講解亂象仍頻發。
深究文博講解“假俗亂”的根源,一方面,許多文化遺產地和博物館的官方講解團隊規模小、次數少,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這就給社會講解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文博講解行業缺乏準入門檻和考核標準,再加上監管存在盲區,導致社會講解者的素質參差不齊。
要解決這一頑疾,需樹立起系統治理的思維。對文博機構來說,要承擔起主體責任,既要結合市場需求實際,逐步擴大講解隊伍,提供更準確、更權威的講解服務;也要創新管理機制,用好“黑白名單”制度,給優秀講解員撐腰、抵制不良講解者。對監管部門來說,要延伸監管觸角,完善準入門檻和評價機制,對“假俗亂”的講解保持“零容忍”,形成必要的震懾力。對游客來說,要提高鑒別能力、選擇正規服務,堅決對“假俗亂”說不。
文博講解是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絕非獵奇與低俗的“戲說場”。根治文博講解“假俗亂”亂象,須以專業規范“消毒”、以監管機制“滅菌”、以敬畏之心“正本清源”。唯有守住歷史的真實性、文化的嚴肅性,才能讓每一次講述都能成為延續歷史、啟迪未來的星星之火。
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