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墻金瓦的古城宮殿,到承載記憶的文博場館,從銹跡斑駁的老舊廠房,到古今交融的市井街巷……遼寧沈陽,不斷將古代文明、紅色基因、工業記憶與時代活力編織成城市的獨特文脈,文氣愈發濃厚,文韻愈顯悠長。
近日,2025“光影中國”影像采風行團隊來到沈陽,探訪沈陽故宮、沈陽方城文化旅游區、遼寧省博物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文化地標,領略這座城市亦舊亦新的文化氣質,聆聽兼具溫度與創意的文化語言,感受新時代東北亞中心城市沈陽的文化自信。
黃昏時分的沈陽城。
宮闕藏珍,讓百年文脈“活”起來。大政殿的八角飛檐訴說靈動,十王亭的精巧排布蘊藏匠心,文溯閣的雕梁畫棟展現雅致……沈陽故宮,作為中國現存僅有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似一幅立體的文化長卷,穿越400年歲月煙塵,靜靜鋪展在沈水之陽。近年來,沈陽故宮借助VR技術復原、文創產品設計等,讓曾經塵封于史卷的細節,化作可觸可感的體驗,老沈陽人帶著孩子撫摸朱紅立柱,年輕游客舉著文創雪糕與宮殿合影,老文物與新生活溫柔共鳴。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
文博矩陣,讓歷史記憶“暖”起來。渾南區中央公園旁,遼寧省博物館新館的展廳里,一位游客正帶著孩子凝視紅山文化的代表性藏品——玉豬龍。“這是五千年前我們祖先創造的文明,凝聚著先民的智慧。”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年均20余場特展輪番上演,線上展廳更讓館藏珍品“遠行”千里。從紋飾絲巾到文具套裝的300余種文創產品,讓觀眾把“歷史的溫度”帶回家。這個暑期,遼寧省博物館迎來客流高峰,眾多“親子團”“游學團”奔赴打卡。沈陽市副市長劉克斌表示,沈陽正在構建“博物館之城”,聯動各大文博單位,共同構成講述沈陽故事的文化集群,不斷凝聚文氣、增添人氣。
游客在遼寧省博物館參觀。
抗戰遺址,讓紅色基因“強”起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廣場上,殘歷碑的時間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自1999年起,每年“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都在此舉行。館內,泛黃的家書、殘破的武器、黑白的照片,串聯起壯闊抗戰史詩。博物館開館30余年來,累計接待觀眾數以千萬,還面向青少年開設“紅色課堂”,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沈陽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6大文博場館為主線,精心打造“抗戰記憶之旅”主題精品游徑,全面呈現自九一八事變至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的歷史,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沈陽這座英雄城市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街巷承韻,讓古今風華“融”起來。總面積1.69平方公里的沈陽方城文化旅游區,囊括眾多文物保護單位,近400年歷史的中街步行街總商戶數3277家,與67條歷史胡同、19家傳統老字號、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一張“古今交織”的文化網絡。古城墻記錄歲月滄桑,小商鋪縈繞城市煙火,胡魁章筆莊等老字號盡顯古樸和典雅。這里既是“文化會客廳”,也是“生活體驗場”,讓文脈在街巷間自然流淌,讓人們在漫步中讀懂沈陽的過去與現在。
熱鬧的沈陽方城文化旅游區。
從沈陽故宮的紅墻到方城的老街,從遼博的玉琮到“九·一八”的鐘聲,從中國工業博物館的10噸沖天爐到1905文化創意園的天車,沈陽以傳承之心保護歷史遺存,以創新之力堅定文化自信,繼續講述好從苦難到振興的沈陽故事,不斷滋養著遼沈兒女從過去走向未來,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突破。(攝影:邱活 王劍)
沈陽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