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江蘇沭陽縣新河鎮堰頭村,電商老板晏井虎和工人們手腳麻利地打包著月季苗,臨了不忘在每件包裹都貼上一張“誠信標簽”,監督電話和投訴二維碼并列其上。“每一單都得貼,這是我們本地的鐵規矩。”晏井虎說。
當地人為何對誠信這般看重?這得從沭陽花木“成長的煩惱”說起。
晏井虎逐個給月季包裹上貼上“誠信標簽”。人民網 王丹丹攝
作為南花北移、北木南遷之地,沭陽發展花木經濟由來已久,現有各類花木60萬畝,全縣35萬人活躍在花木產業鏈上,電商平臺上約6成花木賣家來自沭陽,一個縣的花木直播銷售額占到全國1/3。
前些年,互聯網風口吹得產業“野蠻生長”,一時間花木網店在沭陽遍及城鄉,“貨不對版”“以次充好”等問題時有發生。“那時候我們規規矩矩做生意的,也跟著‘背鍋’。”晏井虎說。
信任的裂痕險些砸了沭陽花木的招牌。2021年春天,當地把花木誠信經營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來抓,一場直指亂象的“春雷行動”在全縣鋪開。
當地社區工作人員常態化巡查花木電商“誠信標簽”使用情況。丁緒寬攝
花木電商多而散,沭陽從經營源頭與市場流通兩端發力:市監部門進村入戶,摸清經營戶家底,免費辦理執照,規范經營資質;執法人員緊盯網店評價,從中深挖違法案例,情節嚴重的直接移交公安處理。5年來,沭陽累計查辦花木領域違法案件573起,罰沒款1821.82萬元,85人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修復口碑,沭陽的治理思路很清晰:短期靠打擊,中期靠制度,長期靠文化。于是,村里立起誠信經營的村規民約,行業協會牽頭建立自律機制,而那張“誠信標簽”更是關鍵抓手——標簽上的監督電話和投訴二維碼,成了消費者隨時能“較真”的通道。
“剛開始還有商家想偷懶省事兒,結果不貼誠信標簽貨根本發不出去。”沭陽縣農業農村局分管負責人費桂浪見證了這場產業變革,“這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是全縣上下一起使勁,才讓花木產業獲得重生。”
變化藏在晏井虎的賬本里:去年,他的網店營業額突破2000萬元,苗木的品質往高端走,回頭客越來越多。“以前只能賣小苗,現在客戶愿意花大價錢買精品苗,就認‘沭陽發貨’這四個字!”
當地一座智能溫室大棚里的新品種蝴蝶蘭。人民網 王丹丹攝
變化更寫在全縣的產業數據里:4年間,沭陽花木電商從3萬家發展到5萬家,年銷售額從200億元增至350億元,快遞年發貨量從3.65億件升至6.8億件。2024年,沭陽花木電商入選全國農村電商“領跑縣”案例,其誠信建設經驗還被寫入《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
數字背后,是消費者信任的回歸。2021年以來,沭陽縣通過“誠信標簽”接到的投訴量逐年減少,降幅達42.2%;與此相應,花木網購滿意度節節攀高,目前穩定在98%以上。
如今,為加快推進花木產業轉型升級,當地著眼打造“中國花谷”,謀劃推出“沭優優”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計劃將月季、盆景、干花、木藝等更多品類納入統一標準體系。“以前靠誠信挽回信任,現在要靠標準做優產業。”沭陽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信任就像大棚里的花,培育需要功夫,毀掉可能只在瞬間。只有一步步走對路,產業之花才能越開越旺。”
日頭漸高,新河鎮的物流車陸續啟程,車廂里滿載貼好“誠信標簽”的花木,發往全國愛花人的陽臺、庭院。
花木,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