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日刊登題為《伊朗進行人事調整。這會產生影響嗎?》的文章,作者是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貝赫納姆·本·塔萊卜盧。全文摘編如下:
伊朗的“歷史”正在重演。在8月的短短一周內,伊朗成立了一個名為“國防委員會”的新機構,這讓人聯想到兩伊戰爭期間一個名稱類似的實體。根據憲法第176條,該機構由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導成立并受其監督,目前已被伊朗媒體定性為“戰時內閣”。
就在同一周,伊朗還進行了人事調整,重新任命資深政治家阿里·拉里賈尼擔任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兼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該委員會的代表。拉里賈尼曾在2005年至2007年期間擔任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
毫無疑問,這些決策的戰略背景是與以色列發生的軍事沖突。綜合來看,此次重組表明德黑蘭方面正在加大投入,為新一輪沖突作準備。
這場沖突始于針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層的定點暗殺行動,暴露了伊朗在軍事指揮控制體系及國家安全實時決策方面的薄弱環節。以色列的突襲也限制了伊朗的某些報復選項,使預先制訂的作戰計劃形同虛設。
因此,伊朗迫切希望展現出一種“已吸取教訓并糾正錯誤路線”的姿態。
哈梅內伊曾將拉里賈尼稱為“問題解決者”,但在2021年和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拉里賈尼卻失去參選資格。對拉里賈尼最貼切的定位是“忠心耿耿的政權核心成員”,而非某一政治派別的代表。
伊朗政府發言人表示,選擇拉里賈尼出任該職,不僅因為他“值得信任”,還因為他能提升伊朗“在國際舞臺的談判能力”。
從傳統上看,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是伊朗政權首選的核問題談判代表,但自2013年以來,核談判的職責已移交至外交部。伊朗現任外長阿巴斯·阿拉格齊明確表示,截至目前,尚未作出將核問題檔案重新移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決定。
然而,伊朗也許急于讓國際社會將此次人事調整解讀為“趨于溫和”的信號,并借此釋放重啟核外交的意愿,即使此時美國及其盟友傾向于對伊朗政權施加壓力。如果拉里賈尼能緩解這一壓力,或至少給美國與盟友的協調制造障礙,他就算完成了自身使命。
但如果媒體報道屬實,拉里賈尼的職責恐怕不止于外交政策領域。伊朗的國內挑戰絲毫不亞于其國際困境。一家與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有關聯的伊朗媒體報道稱,拉里賈尼在國內事務中需承擔的責任包括“改變國家安全話語體系”以及“將與年輕一代的戰略對話制度化”。
阿里·拉里賈尼,伊朗,國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