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瀟湘晨報視頻號
最近,網上的一則視頻,引發了人們對那些堅守在鄉村的教師和留守在鄉村的孩子更多的關注。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一處鄉村小學教學點,開學升旗時,全校僅有的三名學生在一位老師的帶領下,莊嚴敬禮高唱國歌。老師與孩子們的堅守讓人感動又心疼。這樣的場景也實實在在地反映出,一些地方的鄉村教育依舊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與關注。
近年來,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鄉村教育水平得到持續提升。自2006年起,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啟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由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農村學校任教。“特崗計劃”實施以來,累計選聘特崗教師118萬人,覆蓋22個省份、1000多個縣的3萬多所農村學校,點燃鄉村孩子的求知夢想。我們可以看到,硬件條件每改善一點、師資力量每豐富一些,對農村孩子來說都意義非凡。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特別強調,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2024年,財政部下達1582億元資金,比上年增加23億元,引導和支持地方進一步鞏固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同時也要看到,在鄉村教育發展中,確實存在著因“撤點并校”帶來的現實挑戰。隨著鄉村學校數量、規模下降,不少鄉村教師面臨生源弱、教學難度大、晉升空間小的職業環境。不少年輕的鄉村教師,還面臨著孩子在城市讀書、自己在鄉村教學的現實困難。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全局性事業,城市和鄉村都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教育中,不該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教育發展中不應讓任何一所鄉村學校陷入“孤島”,如何進一步補齊鄉村教育中存在的短板,讓鄉村成為能夠吸引教師、培育孩子的沃土,亟待全社會關注。
從教育發展來看,應進一步加大傾斜力度。在根據實際情況穩妥撤并鄉村“小、散、弱”學校的同時,也要花大力氣為鄉村建設、改造出“不比城里差”的學校。無論是新建標準化的運動場所,還是為鄉村學校配備符合教育部頒行標準的儀器、圖書、音體美器材,目前都已經有了客觀條件,尤其是在數字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鄉村與城市共享優秀的師資已經成為可能。下一步需要的,是地方政府和學校負責人用心打造、精心安排,把國家投給鄉村教育的每一分資金用到刀刃上。
從文化傳承來說,要挖掘鄉土文化特色,突出鄉村教育內涵。應該看到,鄉村教育有其扎根鄉土、服務鄉村的特殊性。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條件有利于鄉村孩子在耕讀并舉中埋下一份鄉土認同;鄉村學校作為連接村莊的情感紐帶,能夠發揮培養人才回土的積極作用。讓鄉村教育魅力得以彰顯,就需要鄉村學校的建設始終圍繞鄉土場域,教材編寫注重體現鄉土內涵,通過日常接觸,增加學生和教師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比如,數學課上,孩子們不僅可以計算商場促銷折扣,還可以計算規劃農田灌溉的水量配比;語文課上,孩子們背誦著《荷塘月色》里的優美詩句,更可以多多涉獵源自田間地頭的鄉土文學。讓教育充滿“鄉土味”,不僅可以讓孩子從學習中獲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可以讓他們建立對家鄉的認同感。這樣“接地氣”的教育不僅讓鄉村的孩子寓教于樂,對于城市的孩子也有相當的吸引力。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有力的舉措正在一些地方得以落地。比如,在培養制度上,不少地方實施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在職稱評定上傾斜指標,提供數字化教研平臺,多措并舉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在教學內容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利用閑置校舍改造勞動實踐基地,云南省多所鄉村小學開發在地課程,將彝繡課程、蘆笙等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形成特色教學模式。這些因地制宜的舉措,讓鄉村教育在傳承現代文明之余融匯鄉土內涵,使鄉村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對激發鄉村發展后勁大有裨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鄉村振興,教育先行。在第4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期待,鄉村教育中不再有任何一座“孤島”。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其意義不只在于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安心從教、潛心育人,更是在守護鄉土文明的希望與未來。
鄉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