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災,不笑人禍,不笑疾病’,更何況是用某一種很嚴重的疾病類型來作為網絡爛梗去攻擊別人……”視頻中,一班主任發現有學生使用“唐人”一詞嘲笑不幸罹患唐氏綜合征的同學后,隨即在班內展開嚴肅批評與教育。這是重慶一中學班主任近日在社交平臺發布的“抵制網絡爛梗進校園”視頻,引發社會強烈共鳴。
在“無梗不歡”的網絡時代,甩“黑話”、爆“爛梗”、講段子的風吹到了“教育圈”。不少學生樂此不疲地追逐“網梗”潮流、分享“社交密碼”,玩得不亦樂乎。然而,擔憂隨之而來。此前,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69.0%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泛濫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受訪家長對此有擔心的比例更是高達74.4%。此外,超半數受訪者認為網絡“爛梗”會導致青少年亂用詞匯和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
網絡“爛梗”,“爛”在哪?這就要從其“出身”講起。比如,“AWSL”“2333”等拼音或數字縮寫類“爛梗”,其創作鮮少遵循一定之規,卻“梗”住了很多有效溝通,讓聽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再比如,像映射唐氏綜合征患者的“唐人”、暗諷糖尿病患者的“糖人”,這類“爛梗”源自某一種疾病,赤裸裸的歧視做派令人憎惡。更有甚者,如“兩噸水警告”“化糞池警告”等“爛梗”,把慘不忍睹的刑事案件當做玩笑段子津津樂道,不僅輕浮,更顯冷血。試想,若這種披著網絡文化外衣的“爛梗”風行校園,怎能不令家長心痛、令社會擔憂?
客觀講,青少年是從小接觸網絡的“原住民”,強令其“戒梗”既不現實,也無必要。一方面,“一枚硬幣有兩面”,作為一種網絡亞文化,網梗確實能滿足不少學生的心理需求,如獲取認同、釋放壓力等。另一方面,若強令青少年遠離網言網語,也極有可能觸發其逆反心理。為此,解答好未成年人玩梗“必答題”,關鍵在把握適度原則,做到適時介入、正確引導。回到開頭提到的例子:當老師發現有學生用“爛梗”攻擊同學時,其采取的操作是把問題說清楚、把道理分析透,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事后反饋看,經過引導,學生們理解了該詞的不當含義,已經停止使用該梗,被嘲笑的同學也獲得了道歉。
如果說老師的引導是從傳播途徑切斷“爛梗”,那加強平臺監管則是從傳播源靶向施治。不難發現,網絡平臺是網言網語的“原產地”,短視頻、直播、游戲等是主要的“重災區”。若要有效治理“爛梗”,從平臺端入手采取行動必不可少。近年來,從中央網信辦、教育部重點聚焦部分網站平臺,聯合部署開展“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到各大網絡平臺自查自糾,頻頻推出多項措施治理不規范用語現象,風清氣正的平臺氛圍在治理中得到一步步加強。當然,保護語言的純潔性是一項長期工程、系統工程,唯有包括老師、家長、平臺在內的各方齊發力,才能更好地構建起和諧有序的語言文化生活。
爛梗